魏以進

雨後春筍是個成語,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湧現和蓬勃發展。為感受這個成語的內涵,一場春雨過後,回到家鄉,看見竹筍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急不可耐地向世界展示綽約的丰姿。沿着溪流,我們來到溪邊的一處山坡,只見坡上長滿山竹子,擠擠挨挨,像村民在開選舉大會。

瞅準一處縫隙,我們小心翼翼地鑽進竹林,裏面大多是山竹,纖細,羞澀,看起來柔弱,只是沒想到,竹筍倒是茂盛,圓錐狀的外形,像整裝待發的火箭,一枚枚豎立着。有幾根鶴立雞群,被一層一層的筍衣緊緊包裹在裏面,像嬰兒在熟睡。看着這些新生的竹筍,這一根,那一株,或高,或矮,或粗,或細,像整訓的士兵,扭頭再看,又像淘氣的娃娃,可愛中透出些天真。

竹筍是我們這一帶可口的食材,富含膳食纖維,深受鄉親們喜愛。既然是綠色食品,在春天裏品嘗就是一件快事。我們彎腰低頭在荊棘和竹林中橫衝直撞地亂鑽,既要探尋竹筍,又要避開尖刺,儘管速度不快,可對體力的消耗和意志的考驗卻非同尋常。說到竹筍,家鄉流傳着一個故事:宜昌解放前夕,一位解放軍戰士在追擊國民黨匪兵的時候負了重傷,倒在家鄉後山的一片竹林中,被一個扯筍子的姑娘看見,背回家中。經過姑娘一個多月的細心照料,那位負傷的戰士終於痊癒,在歸隊前夜,這一對年輕人月下盟誓,相約宜昌解放後就結為連理。就在姑娘癡癡地等待心上人來找她的時候,卻傳來戰士犧牲的消息。姑娘一時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跋山涉水去尋找,不幸掉入深溝被洪水沖走了。那年春天,漫山遍野的竹林裏長滿了筍子,粗粗壯壯的,像是在為姑娘和戰士的深情譜寫一曲哀婉的歌謠。

春天又到了魏家坡,當年的故事還在山坡上流淌。那是一處平地,竹筍卻不少,一根挨着一根,跟趕趟似的。記得在南埡小學唸書時,中午顧不上學習,和一幫小子跑到樹林裏去野,捉迷藏,見到新生的竹筍也會扯起來交給老師,換一張信紙寫字。老師微笑着說,我們送給她的是春天的禮物,既新鮮又有用,還寄託着情感。那天,老師讓我們寫《春筍》,一向思路遲鈍的我,竟茅塞頓開,一口氣寫出了800多字,忽然覺得作文也不是那麼令人討厭。多年以後,每當吃到新生的竹筍,就會想起當年那個老師的笑容與話語,童年的記憶竟有了詩意和色彩。別樣的引導方法,就像學子的雞湯,營養豐富,舒筋活血,開啟心智。

就在思緒不斷延伸和蕩漾時,一根瘦高、有些桀驁不馴的筍子撲入眼簾,讓我喜出望外。就像一個信號,承載着家鄉山林的內涵和風韻,點燃了春天的希望與旋律。她筆直地站立着,如同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優雅而靈動。雖有審美視覺,可也有沉重的記憶,曾祖父臨終前想吃一口竹筍炒肉,可終究沒能如願,含恨而去,那個年代,能有什麼辦法?如今想吃,無論好歹,都能滿足。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山竹筍子越來越喜歡,不僅僅是因為味道鮮美,更是緣於她的天然和無污染,就像純淨的山泉水,見着就想喝一口。

露水沾濕了衣衫,有些涼意,可始終阻擋不了我們對竹筍的追尋。雨後春筍,是自然的恩賜,也是創作的靈感源泉,我們一邊找,一邊想,在春筍的背後,我們來自哪裏?我們的文化又來自哪裏?我們是否也像春筍,破土而出,在無邊的曠野裏尋覓,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位置?我是一介書生,雖已加入傳承文明的行列,可依然像一根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其實並非貶義,能在春天應運而生,便足以證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細雨飄零,身後的竹筍一陣竊笑,不是我眼高手低,而是它們要繼續在林中生長,變成修長挺拔的竹子,隨風搖曳,既飄逸灑脫,又頷首低眉,儼然性格的組合與嫁接。

原本只想在春雨中感受竹筍的蓬勃與迅疾,不料卻被她的靈動和敏捷所吸引, 它們在泥土中孕育,在春風中出生,在細雨中成長,把光鮮與嫩綠展示給我們看,把頑強和堅韌植入我們的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