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讓香港人真正改變消費和生產模式,就要從改變理念開始。 資料圖片

可持續發展關係到人類生存和與地球關係的重要一環,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可持續發展的主張開始萌芽,並在過去五十多年愈來愈受到關注。聯合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國際組織之一,亦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倡議,並呼籲所有國家行動起來,為全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努力。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的四個課題當中,「可持續發展」就是其中一個課題,當中學習重點便包括了「根據聯合國的解釋,掌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然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在這個議題上聯合國又有何主張呢?而這些主張對世界各國政府以至香港普通市民有什麼影響呢?

有關可持續發展,聯合國近年其中一個重要主張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根據聯合國網站的介紹,聯合國全體成員國在2015年通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預設了結束極端貧窮、對抗不平等和不公義、對抗氣候變化等17個「全球目標」,以期在2030年之前建立更和平及繁榮的社會。SDGs也被稱為全球目標 (Global Goals),呼籲全球人類一同採取行動,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在香港比較受到關注的一個目標,就是「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據聯合國介紹,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是指促進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以及讓所有人有機會獲得基本公共服務、從事綠色和體面的工作,改善生活質量。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落實有助於實現總體發展規劃,減少未來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成本,加強經濟競爭力和減少貧困。

可持續消費和生產強調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宏觀層面來看,各地政府通過開發及使用可再生資源、節能產品和綠色能源,有助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更重要的是,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通過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效益。

同時,可持續消費和生產還可以促進公平貿易和可持續發展,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實現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

從改變理念到開始實踐

香港是發展度極高的城市,但掣肘於天然地理因素以及此前對環境保育的意識不足,使得消費和生產模式尚處於傳統模式與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的轉型交替的階段。

傳統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往往過度依賴資源的消耗,導致環境破壞和污染,在香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製造垃圾與處理垃圾。香港人均垃圾製造量位於世界前列,很大原因是大眾對垃圾分類、減少製造垃圾的意識不足。

所謂萬事起頭難,但難做的事並不代表不能做成,要讓香港人真正改變消費和生產模式,就要從改變理念開始,落實到行動。對此,政府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政策的制訂,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推動可持續消費和生產。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採用環保技術和綠色生產方式;企業可以加強研發,推出更多環保產品和服務;消費者也可以提高環保意識,選擇購買環保產品和減少浪費。

關於市民大眾在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方面的實踐,具體來說市民大眾可以選擇購買綠色、環保的產品,如節能燈(慳電膽)、環保傢具等;同時減少一次性用品如紙杯、膠樽的使用,選擇可重複使用的物品。鼓勵大眾參與垃圾分類和回收,從源頭減廢,促進資源的循環再造和利用。珍惜用水,善用和合理利用水資源,避免造成浪費。以上這些行動,均需要建基於市民大眾着重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之上。因此,通過宣傳教育、媒體宣傳等渠道,提高公眾對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不僅關乎環境保護,更與我們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在公民科學習當中,同學們要認識的除了知識外,事物、理念等與人類之間有何關係,有何影響,都是重要的環節。所以,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的重要性及實踐,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老師們不妨多加講解,並以例子作印證,對學生認識可持續發展相當有幫助。

◆羅公明(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