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觀眾入座率在2019年前大致保持在穩定狀態,演出場地的供應可滿足業界的需求,可是在提升年輕演員的造詣和製作能吸引年輕觀眾喜愛的劇目兩方面,就進展不大。

香港缺乏為兒童提供專業培訓的機制,不僅粵劇,芭蕾舞和其它表演藝術同樣面對的問題。大家都明白形成這個問題的根源在香港的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也看不到會作重大的改革,因此,粵劇界只能依賴以培養興趣為主的兒童班來教育人才,而大部分學員的基礎薄弱,也合乎常理。尚幸2000年以後,不少內地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粵劇人才移居香港,經過一段日子,適應了香港粵劇的演出方式,成為本地粵劇舞台的生力軍。

過往,我曾經認為只要前輩肯教,這股新力量可解決粵劇藝術承傳問題。我在2010年1月11日發表的《藝術菁華誰來教》一文裏,說:「如果要學基本的唱、做、唸、打,正規的可以報讀『演藝』或『八和』的粵劇課程,部分私人開辦的粵劇學校質素也不差,但他們可以把一門、一派或某著名演員的藝術傳授給學生嗎?正如著名花旦鄭綺文說,學校負責教的是身段老師、基功老師、歌唱老師,傳授的只是技術層面的東西,要他們教做戲已經有點勉強,更不要說傳授一門、一派的藝術菁華,而戲曲藝術傳承的特點就在『執手相授』,一門、一派的的傳承最直接是由演員傳給學生。可惜本地大老倌又少有參與正規課程的教學和人才培訓,試問如何傳承呢?」

過去十年,由粵劇發展基金和康文署資助的油麻地戲院八和新秀計劃,獲得多位大老倌出任藝術總監,但成效未彰,似乎問題的核心不僅是前輩是否願意傳授,新秀追求藝術的心態更加重要;所以在過去兩三年,香港藝術發展局和粵劇發展基金增設演員進修資助項目,讓他們能追隨心儀的老師學藝,期望能為粵劇藝術的傳承開闢新途徑。由於推行日子尚短,難計成效;但使人擔心的是反應不踴躍,究竟是否暗示新一代的演員缺乏追求進步的熱情呢?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