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通過運載火箭成功將「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發射升空。 資料圖片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網上圖片
◆由「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拍攝的黃河入海口多譜段遙感衛星影像圖。 資料圖片

本會剛與香港年輕人參觀北京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當中,令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遙感系列衛星,這是用於地球觀測和資訊收集的人造衛星群。這些衛星配備了各種儀器和感測器,可以從太空中捕捉和記錄地球表面的圖像、數據和其他相關信息。

遙感系列衛星的重要性在於,它們提供了對地球進行全面監測的手段,遙感系列衛星可以捕捉到不同波長範圍的電磁輻射,例如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從而提供了關於地球表面和大氣的豐富數據。遙感系列衛星的一些用途包括:

1. 環境監測:遙感衛星可以監測大氣組成、氣候變化、海洋溫度、水文狀況和地表覆蓋等環境要素。這些數據對於環境保護、自然災害預警和氣候變化研究至關重要。

2. 地質和地形測繪:遙感衛星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形圖和地質信息,對於地震研究、礦產資源勘探、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管理等領域具有重要價值。

3. 農業和森林監測:遙感數據可用於農作物健康狀況監測、土壤水分量測、農田灌溉管理以及森林監測和火災檢測。這些數據能夠提供農民和森林管理者關於作物生長、植被狀況和自然資源管理的寶貴信息。

4. 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管理:遙感衛星可以捕捉到城市區域的變化和發展趨勢,提供城市規劃者和政府機構重要的城市增長、土地利用和交通規劃信息。

5. 災害監測和應急響應:遙感衛星可以及時捕捉到自然災害(如颱風、洪水、地震等)發生的信息,提供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的基礎數據。

衛星如何幫助實現SDGs?

值得一提的是,遙感系列衛星在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的實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SDGs是聯合國於2015年通過的一個全球行動框架,旨在於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

1. 減少貧困(SDG 1):遙感數據可以用於監測和評估貧困地區的土地利用、農業生產力和自然資源狀況,從而提供有關貧困緩解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信息。

2. 飢餓問題(SDG 2):遙感數據可用於監測農作物生產、土壤水分狀況和農田災害風險,從而幫助改善農作物管理和食品安全。

3. 健康和福祉(SDG 3):遙感數據可用於監測空氣質量、水質、疾病傳播和自然災害風險,從而支持公共衞生監測和疾病預防控制。

4. 減少不平等(SDG 10):遙感數據可以提供關於城市發展、土地利用和資源分配的信息,幫助監測和解決不平等問題。

5. 應對氣候變化(SDG 13):遙感數據可以提供關於氣候變化影響、溫室氣體排放和森林狀態的信息,為氣候監測、預警和調適提供基礎數據。

6. 保護海洋和陸地資源(SDG 14和15):遙感數據可用於監測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森林面積變化、土地退化和自然資源管理,從而支持海洋和陸地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這些僅是遙感系列衛星在SDGs中的一些應用示例,它們能夠為各個目標的監測、評估和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數據和信息,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