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學生們把握機會向「雪龍2」號科學家們提問。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港中大昨日下午舉辦了「與雪龍2號科學家對話」學生會議,超過300名中大學生及本港中小學生與相關科研人員交流。其間,科學家分享了第四十次南極科考成果,強調極地地區對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性,又分享道,考察隊除了需要海洋學家和不同科研學者參與外,還需要氣象預報員、雪地車操作員、隨隊醫生和廚師等不同崗位。他們鼓勵香港有志的學生按個人興趣培養一技之長,並主動關注相關的招募消息,參與其中的工作。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羅光富昨日到現場與學生分享,同一時間位於南極「中山站」的站長、空間物理學家胡澤駿,負責天文觀測的副研究員紀拓,以及負責海冰/氣象監測的高級工程師王安良則透過視像通話方式,和在場香港學生分享極地研究的成果及在當地生活的見聞。

羅光富主力從事極地海洋生態調查和標準研製,至今已八次參加中國南極考察及北極考察。他向學生們介紹極地考察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是40周年,當中有多項成果,例如2009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團隊發現南極冰蓋起源地,可追溯至3,400萬年前;2022年有團隊集成北冰洋28年船載觀測數據,揭示北冰洋海洋酸化速率為全球最高,且是全球其他開闊大洋的3倍至4倍。「這些觀測結果是人類認識自然環境的基石,只有認識到氣候變化,我們才能更有效地制定保證措施,去保護生態系統,積極地應對。」

工作心得關鍵在於團隊合作

有學生問到在極地從事科研工作的心得,羅光富認為關鍵在於團隊合作,因考察隊每個科考人員身上都承擔了非常多任務,但每個崗位可能只有一個人,例如做企鵝觀測的科學家,如要到較遠的地方開展觀測行動,就需要依靠機械師或直升機飛行員來接送,互相合作。

有學生提問到,如何可以參與極地考察工作,羅光富分享,每次出動都需要派一兩位氣象預報員在「中山站」和「長城站」工作,「可以和內地的海洋高校合作,讀海洋專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如此參加我們這個基地考察的機會就非常大。」即使本身未必有志於科研,團隊也需要飛行員、電子工程師、醫生等崗位,「如果你炒菜出色,可以來當廚師,我們都是面向全國公開招募的,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我們極地中心的公眾號,見到有招募消息時主動填報。」

羅光富特別提到,今次「雪龍2」號訪港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特別是與香港各大學之間,如果說香港的實驗室條件比較好,或是分析能力比其他實驗室更先進,我們可以採集樣品後共同分析。」長遠而言,或可建立合作機制,讓數據分析得更加準確,進而對相關單位的未來政策制定提供更詳細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