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觀眾入座率下降的原因有長期的,也有短期的。我在2005年12月20日發表的拙作《粵劇危機》裏,提出當時的粵劇界面對四大危機。
危機之一,香港粵劇市場隨着觀眾年齡的老化,逐漸萎縮。粵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從大眾主要娛樂的角色轉變成為擁有固定觀眾族群的表演藝術,觀眾的數目足以支持業界從業人員以工作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批固定觀眾族群隨着年齡的老化,近年數目銳減,而新的觀眾增長又追不上減少的數目,因此,粵劇的市場已經明顯出現萎縮的現象。
危機之二,年輕一輩演員的藝術造詣,普遍被認為不及前輩老倌,使觀眾失去捧場的意欲。土生土長的年輕演員多是成長後才開始學習粵劇,很少在少年時開始接受培訓,因而基礎薄弱,其中以毯子功和把子功尤甚。他們需要在演出中成長,從前輩藝人身上學習粵劇傳統,所以成熟期很長,成就也有局限。
危機之三,年輕觀眾口味改變,粵劇須在製作中,結合現代劇場科技效果,大大增加經營費用。由於年輕人不易在成長中接觸粵劇,而在接受學校教育時,卻有機會接觸話劇;因此,就算長大後愛上粵劇,仍不難發現他們是以看西方舞台劇的角度來評價粵劇,燈光、音響、特效、舞台裝置的要求特高。這和現時大部分本地粵劇團以經濟製作條件維持演出的生存方法分別很大,製作成本也會大幅提高。
危機之四,缺乏充足演出場地,戲班要與其他表演藝術競逐檔期。
過去的20年,政府在資源上盡力幫助業界解決上述四大危機,其中危機四場地不足的問題大致解決了,危機一觀眾人數減少,則未見惡化。危機二和三卻長期未能治癒,成為了粵劇界的「慢性病」。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