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昨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鼎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探討如何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展望大灣區教育、全球合作以及科技創新未來,由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主辦的「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昨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是次峰會匯聚了來自內地、香港、澳門以及海外逾200位知名院校校長、高級政府官員和業界專家,共同探討科技創新與國際教育合作的未來前景。其中,包括香港八所資助大學在內共10所大灣區知名大學的校長或副校長一同進行專題會議,從高等教育領導視角,分享推動教育與研究創新的經驗,以及大學應以跨學科協作思維,幫助解決當代包括氣候變遷、公共衞生危機等社會挑戰。

是次峰會邀請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方建明,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等出席,並由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主席、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代表致歡迎辭。哈薩克斯坦科學和高等教育部部長SAYASAT NURBEK及特區政府署理教育局局長、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則分別發表主題演講,多所內地及海外知名大學亦有分享其國際合作經驗。

灣區十大校長包括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學術)鄭美紅 ,葉玉如,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全球戰略)金李,香港城市大學首席及常務副校長李振聲,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申作軍,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聯盟副主席、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及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則一同參與專題會議及校長論壇環節,共話灣區教育及研究創新。

葉玉如表示,當前世界正面臨第五次工業革命、知識爆炸、氣候變遷、公共衞生危機、資源緊缺等重大挑戰,顛覆性技術正在模糊物理、數碼和生物領域間的界限,科技以前所未有速度發展,並從根本上改變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她強調高等教育機構需要幫助社會在駕馭新時代方面發揮領導作用,而應對這些危機的解決方案,需要跨學科思維、協作解決問題方式和不斷創新。

需更好融入國家創新生態系統

滕錦光分析了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優勢,包括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高度國際化的學術及科研環境,其中包括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他認為,香港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包括投入更多教育用地擴建校園,以及向非本地生提供獎學金和助學貸款結合的財政支持體系,並將香港科研更好融入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增強香港研究影響力。

宋永華分享了澳大在教育科研創新方面的實踐及探索,包括制定策略(Strategy)、鼓勵參與(Engagement)、投入資源 (Resource)、重視人才(Value)及完善環境(Environment)五個方面,構成「服務SERVE」框架。

金李以南科大位處的深圳為例,闡述高科技中心培育創新生態系統,他表示,深圳如今已擁有超過2.4萬家高科技公司,佔全市GDP份額的5.5%,單是南科大周邊就有近300家高新技術公司。目前,該校正迎來高質量發展階段,追求世界一流人才的願景,地處大灣區產業創新集群中心,深圳政府的支持及靈活的體系,將是取得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