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從港大學傑出科學家 7位受訪者細數研究軌跡
香港是培育科研人才的福地,如今在八所資助大學,年約20多歲的研究生,修讀科學類學科的女生與男生人數已接近四六之比,性別差異較過去世代更為拉近。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女生,正跟隨本港大學傑出科學家攻讀博士開展科研生涯,分別鑽研自然生態、法醫學、電機電子、水文及地質工程、海洋珊瑚研究。她們日前向香港文匯報傾述心聲抱負、曾面對的挑戰,還有未來憧憬,以新世代女性的視角,編織出繁花似錦的科研故事。◆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愛蟲女孩:每次相遇是緣分
李潔華【昆蟲植物聯繫】
一般女孩看見昆蟲或野生動物,免不了大呼小叫,來自香港、正於港大就讀博士的生物學家李潔華卻對之情有獨鍾,更特別醉心蝴蝶及其寄主植物研究。熱愛大自然的她,最開心是在大自然中的動物棲息地觀察牠們,而幸運的是在香港有很多野生動物其實近在咫尺,「我愛大自然的一切,動植物都愛,尤其是昆蟲,牠們有着極為燦爛的色彩和令人驚嘆的生態!我研究的動力就是看到大自然中的動物 ─ 甲蟲、蝴蝶、蛾、蛇! 早前,我拿着手電筒出去,就在我家外面,我看到了紫沙蛇、樹蛙和瀑布蛙。」
特別喜歡毛毛蟲的她直呼:「牠們太不可思議、太與別不同了!我的大腦很難理解究竟牠們是如何運作的,哪邊是前面,哪邊是後面?」此外,李潔華也很喜愛為動物拍沙龍,尤其是昆蟲:「攝影對我來說是快樂的泉源。我拍了很多,因為每次的相遇都是緣分!」
她認為,科學領域對女性愈來愈包容,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女性可參與科研的決策。隨着氣候變化,她想多研究植物和昆蟲的關係,「我們不知道這些相互作用將對某類昆蟲部落,甚至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和部落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不像科學家的「她」 盼更多「她」獻力科研
Taneisha Barrett【檢測防治蜱蟲】
來自牙買加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博士生Taneisha Barrett笑言:「別人都說我不像科學家,也許我沒有書蟲的氣息吧!我對生物學的興趣始於14歲,當時老師要我們在課堂上畫食物網。」作為刑偵電視劇《犯罪現場》(CSI)的擁躉,原本想成為法醫科學家,利用生物學來破案,因此過去攻讀法醫昆蟲學碩士學位,曾經使用豬頭,將綠頭蒼蠅的發育階段與分解過程聯繫起來。
如今在港大,Taneisha仍然從事法醫學相關工作,並正試圖延伸至傳染病領域。現時她主要研究會吸食動物和人類血液的蜱蟲(ticks),「我研究方向是蜱的多樣性、分布及演化史。蜱蟲會傳播疾病,但香港在對付蜱蟲方面所做的工作卻不足」,她期望能研發出一種快速方法,從土壤和其他環境中提取DNA,來檢測蜱蟲的存在,未來想繼續在公共衞生領域中鑽研,貢獻社會。
Taneisha形容,港大是她第一個看到很多女性從事科學領域的地方,儘管親身體會到正有愈來愈多女性參與科研,但她認為,未來仍然需要更多的女性代表,在科學領域展示「她」力量。
相比賺錢 學術研究更適合自己
蔣之晗【普適計算助益醫療保健】
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博士三年級生蔣之晗,來自浙江省溪口鎮,正與團隊進行以人為中心的普適計算研究,她介紹指,智慧型手錶裏的傳感器能收集人在不同環境中的數據,背後就是依靠智慧型手錶內與雲端上的訊息處理技術來進行計算,其博士論文是關於系統開發,「這些系統能遠程處理、接收和分析不同類型的健康資料及數據,改善並提升醫療保健服務,造福世界各地的人。」她至今已發表了19篇論文,當中9篇是第一作者,有5篇是第二作者,「我很幸運能收集到有意思的資料及數據,又能與才華橫溢的人一起工作。」
雖然科技相關的工作可能很賺錢,但蔣之晗認為學術研究者更合適自己,「我善於寫論文,也很獨立,而且不喜歡在辦公室環境中工作,因為我睡得晚,起得也很晚。」她認為自己和團隊的研究所具備的社會價值,對她本人而言更加重要。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有見學校停課令不少兒童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於是她創建了一個便利的工具來評估兒童因停課而受到的影響;她又致力減少交通事故,研究司機為何在交通違規嚴重的地區會作出錯誤決定及其原因。
對於女性在科研及工程領域的發展,蔣之晗認為:「女性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和自信心,以實力說話!」她未來會繼續專注在人類與人工智慧技術的協作,期望透過結合人類和人工智能去提供更好的醫療診斷服務。
工作中曾遇見性別歧視
朱詩潔【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
「我選擇從事我擅長的事情,它既有趣又實用,加上我的強項是數學和物理,當我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會很有成就感。」港大土木工程系博士二年級生朱詩潔說。來自江蘇省鎮江市的她是一名水文工程師,常在香港的溪流中工作,研究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生物地球化學相互作用。她形容,自己的人生就是科學、運動與藝術的融合:「我把我的人生分為3部分:工作、生活與興趣,我的工作是物理學與流體動力學;日常我喜歡跑步,每周去健身房5次;興趣是透過攝影記錄香港人的互動聯繫,也愛去博物館欣賞藝術品。」
朱詩潔坦言,在工作中曾經歷性別歧視,「碩士畢業後,我一直尋找工程方面的工作,雖然得到了工作機會,但即使排名第一,有些公司依然選擇男性,還會說『這工作很辛苦,需要出差』,他們認為女性做不到,我不喜歡這樣!」
她表示,計劃繼續從事學術工作,下一步是博士後研究員,「我喜歡做研究,我想走進這個世界,見證一切成為可能,學習新技術與新知識」,並指當中的動力是從女科學家身上汲取,「我的導師(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徐婷芳專業又隨和,她很支持我,總是鼓勵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我想成為一名教授的另一個原因——我想像她一樣。」
常在泥中「打滾」 與男生打成一片
Levinna Natalia【斜坡穩定性】
來自印尼的港大地質工程博士二年級學生Levinna Natalia笑指:「我們一直在土壤和泥土裏『打滾』」,其論文研究主題是斜坡的穩定性。斜坡在多山的香港隨處可見,要在不穩定的山地環境進行研究,往往需要即時作出決策,「我們處理的是土壤和泥土,但每個地點的環境狀況非常不同,香港的降雨量又多,很多時需要立即判斷,因此地質工程的研究工作為我們帶來不少壓力。」
一般的父母可能不喜歡女兒總是日曬雨淋,「但我的情況不同,因為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我從小就接觸工程工作。」作為實驗室內唯一的女性,身處男性主導的環境中工作,Levinna知道如何融入男生群體:「我不看籃球,但我知道這可以為彼此製造更多共同話題,融入工程工作中。」
增進話語權 科學領域實現平等
Roisin Hayden & Emily Chei【珊瑚物種如何吸養】
笑稱自己為「實驗室雙胞胎」、從事珊瑚研究的海洋生物學家Roisin Hayden和Emily Chei分別來自愛爾蘭和美國,她們自同期在港大攻讀博士起便形影不離。不過,在實驗室外,兩人的愛好截然不同,Roisin喜歡打橄欖球,Emily則熱衷跳舞。
Roisin介紹指,自己主要是考察生活在珊瑚內的藻類如何爭奪碳和氮,「在2018年,當我於泰國第一次看到珊瑚礁,就意識到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我的工作每天都不一樣:可以潛水、在實驗室工作或寫作,但珊瑚的死亡速度遠比我們了解和拯救它們的速度更快。」Emily則研究不同的珊瑚物種如何獲取營養,以及這如何影響它們對環境壓力的適應能力,「我喜歡這些經歷 —— 住在考察船上,探索水下石油鑽井平台,以及與海豚一起浮潛。這使我不僅學到了實驗室技能,還學到了可轉移的技能,例如溝通。」
關於女性在科研領域上的現況與未來,Roisin認為,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有很多,但有話語權的女性卻很少,「這讓我很困擾!在科學領域實現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Emily也指出:「在科學領域,女性很難晉升到更高的職位,我們需要女性導師來領導其他女性。」
八大科學類學科*一年級新生性別比例(2022/23學年)
研究式研究生課程
1,212(62%):730(38%)
學士學位課程
6,214(62%):3,888(38%)
*包括工程和科技科,理學科,醫科、牙科和護理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