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容貌復原圖
◆復旦大學副教授文少卿介紹相關情況。
◆北周武帝陵於1993年被發現。圖為當年考古人員在陵內進行發掘。

從千年肢骨樣本獲取百萬個DNA位點 還原髮膚瞳孔等關鍵特徵

「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作為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短暫而又傳奇的一生,近年來成為內地眾多影視劇和文學作品所追捧的熱門題材,然而對於他的真實樣貌卻是眾說紛紜。3月28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在西安宣布我國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復原古代帝王容貌,並現場發布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樣貌復原圖,同時亦揭示了其英年早逝的真實原因。◆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陝西傳真

建立於公元557年的北周,是中國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奠定了隋唐大一統的基礎。199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陝西咸陽陳馬村,意外發現了一座北周高等級墓葬,出土墓誌、金璽等重要文物顯示,墓主人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該墓即北周孝陵。

根據史書記載,宇文邕(公元543至578年)的一生短暫而又傳奇。公元560年,北周明帝宇文毓被權臣宇文護毒殺,時年17歲的宇文邕被擁立為帝。他在位期間,大舉實行軍政改革,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民族融合,對後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公元578年,年僅36歲的北周武帝突發惡疾、英年早逝。

捕獲點提高10倍 6年反覆嘗試

武帝宇文邕為鮮卑族,那麼他到底長什麼樣子?以往,人們只能透過中國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一窺端倪。然而,由於閻立本並未見過宇文邕本人的真實儀容,《歷代帝王圖》也只能是根據史書文字記載和自己的想像進行創作,因此畫像還原程度並不可信。

在昨天的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研究新進展成果發布會上,專家介紹,復原中國古代帝王容貌,最大的困難在於獲得古代帝王完整的顱骨和高質量的基因組數據。由於北周武帝的肢骨DNA樣本的污染率更高,已獲得的10萬個位點僅可滿足基本的族源分析,對於推測武帝的面貌特徵尚難以支撐。

2023年9月,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優化出一套全新技術方案,用專門適用於古DNA的捕獲探針,再次在北周武帝肢骨樣本上獲取了約100萬個可用的基因位點,較上次提高10倍,還原北周武帝頭髮、皮膚、瞳孔等關鍵特徵。經過6年的反覆嘗試,終於「描繪」出宇文邕頭像。

復原鮮卑族相貌 與想像大不同

「我們以顱骨CT掃描技術對武帝進行了初步面貌復原。」文少卿在成果發布會上表示,通過復原,團隊認為武帝是黑色頭髮、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現,復原的宇文邕相貌清瘦精幹,不僅與人們想像中鮮卑族相貌鬚髮茂盛、髮色偏黃和高鼻深目大不相同,也與閻立本筆下的北周武帝面容豐滿、身型富態有所不同。

胡漢融合 三成古代黃河流域血統

建立北周的鮮卑族,其人群的起源研究是歷史學和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課題。通過對武帝基因組進行分析,團隊從遺傳學角度揭示了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對理解鮮卑人群的起源意義重大。

團隊發現,武帝與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現代達斡爾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遺傳關係,並估計武帝血統有六成源於古代黑龍江流域的東北亞人群,三成源於古代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群。「武帝家族譜系表明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漢人,所以,武帝約三分之一的古代黃河流域血統極可能是鮮卑皇族與漢人貴族長期通婚的結果。」

整合分析已發表的鮮卑人基因組數據後,團隊還發現,鮮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統來源於黑龍江流域的古東北亞人群,同時,不同地理區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而這種差異很可能是鮮卑人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周邊人群長期通婚融合的結果。」這一發現,為南北朝時期貴族之間「胡漢融合」找到了直接證據,對於中古時期通過民族融合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