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祖鳥被認為是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圖為始祖鳥化石。 網上圖片
◆ 石雞會搧動翅膀幫助爬上陡峭的山坡以避開獵食者。 網上圖片
◆ 蜜袋鼯會利用翼膜滑翔。 網上圖片

鳥類飛行的能力是怎樣演化出來的?早在1870年代,古生物學家和鳥類學家就已經在熱烈討論這個問題。當時還不知道鳥類的祖先有怎樣的行為、身體構造,又處於怎樣的生態中。動物是怎樣發展出飛行能力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研究的呢?今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關於飛行的猜想

飛行能力是如何演化出來的?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主要是因為我們缺乏完整的證據。一直以來,我們認為鳥類是從爬蟲類演化過來的,但作為直接證據的化石仍沒有找到。人類找到的化石只符合部分預測,沒有完全與猜想脗合;更有些化石展示出意料之外的特徵組合,令大家更加迷茫。

在1970年代以前,古生物學家已經考慮了鳥類祖先的多種可能性,能夠追溯至兩億至兩千五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普遍的猜想是,鳥類、恐龍、鱷魚、翼手龍有同一個祖先。飛行能力是怎樣演變出來的,主要有兩個猜想。

第一個是「從樹而降」:用四腳走路的爬蟲祖先,慢慢學會了運用雙手爬樹,由於需要在樹與樹之間跳躍,慢慢演化出滑翔能力,最後在基因的演化與突變中最終學會飛行。另一個是「由地而起」:鳥類的祖先本來在地上用兩腿跑步,空出來的雙手就逐漸演化成翅膀。

古生物學家歐斯壯(John Ostrom)在1974年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分析了究竟應該是「從樹而降」還是「由地而起」,而始祖鳥自然成了分析的中心。各位可能已經聽說過,始祖鳥被認為是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雖然現在認為,始祖鳥不一定是所有鳥類的共同祖先,但牠們還是十分值得參考。歐斯壯指出,始祖鳥的腳掌和後肢,符合陸行恐龍特有的特徵,這些恐龍卻都不會爬樹。由此看來,「從樹而降」的理論不是太可信。

由滑翔慢慢演化成飛行的猜想好像也不對,滑翔能力在脊椎動物中出現了超過10次,但會滑翔的物種卻跟會飛行的脊椎動物沒有密切的關係。現在也沒有確切的理論去解釋,滑翔的身體構造怎樣能夠發展出飛行的能力。

不過,歐斯壯也指出「由地而起」的理論並不完美。當時的理論認為,鳥類祖先在地上奔跑的時候,正在發展中的翅膀可以提升牠們的速度,從而幫助牠們起飛。現代的鳥類在起飛的時候,的確有一邊奔跑一邊拍動翅膀,不過細看之下會發現,鳥類在空中的時候拍動翅膀才有效用,所以翅膀幫助起飛的想法,其實並不怎麼站得住脚。

現在我們猜想,搧動翅膀可能是幫助鳥類祖先爬上陡峭的山坡以避開獵食者,以此為基礎才慢慢發展出飛行的能力。

小結

生物進化,一直是我們十分關注的問題。今次討論了一些有關飛行的初步考慮,但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繼續研究呢!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