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國家需求建科研平台技術轉化中心 打造國際高等教育高地
作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典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迎來了十周年生日。十年來 ,學校從一片荒蕪的空地和幾幢廢舊的廠房起步,發展成為佔地約133萬平方米,建設有六所學院、七所書院,一萬多名在校師生的國際化大學,學科建設逐步完善,連續4年位居中外合作大學排行榜第一。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透露,下一個十年,將努力打造15個至20個世界一流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在科研方面,繼續按照國家及大灣區的戰略需求,建立基礎性、前沿性、跨學科的科研平台和技術轉化中心,繼續深化與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高校合作夥伴的創新合作,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高等教育的高地與樞紐。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石華 深圳報道
3月23日,港中大(深圳)建校十周年大會舉行,海內外嘉賓共約1,000餘人歡聚一堂。會後,大學舉辦了紀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五周年暨發展論壇,共話「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
助力國家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戰略實施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出席活動並致辭。他表示,十年來,港中大(深圳)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優勢,成功引入了世界一流的學術體系,凝聚了世界頂尖的人才隊伍,打造了一批重點新興優勢學科,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和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深港兩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標杆與典範。希望港中大(深圳)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助力國家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以視頻形式致辭,為學校送上祝福。他表示,近年來,多所香港高等院校積極在大灣區設立分校,並與內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令人鼓舞。港中大(深圳)傳承了香港中文大學悠久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全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傳統和社會擔當的創新人才,經過十年的蓬勃發展,在規模和質量都已經取得驕人的成就,超過六成的就業畢業生直接服務於大灣區建設。
他表示,特區政府給香港高校大灣區校園畢業生設立了就業安排,經申請後,畢業生可留港兩年,在香港探索升學和就業的機遇。歡迎各位港中大(深圳)的畢業生來香港追求夢想、創造未來。
出席大會與「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論壇的特區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高校在國際上有着很強的競爭力,有5所躋身全球百強,能吸引眾多國際人才來港, 8所公立高校非本地教授佔比達到69%,非常國際化,能吸引人才是香港最寶貴的財富。
當前,有多所香港高校陸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校,為大灣區建設作出貢獻,她認為應當鼓勵高等教育的雙向交流,希望內地的研究院和大學到香港成立機構。
推動創科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出席活動並致辭。他表示,面對新形勢、立足新起點,希望港中大(深圳)持續推進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合作和體制機制創新,瞄準科技高峰,加強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他還勉勵學校立足一校兩地的優勢,積極推動深港創新深度合作、產業協作,青年交流交往。深圳將一如既往支持學校改革創新發展。
徐揚生表示,港中大(深圳)將繼續在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銳意創新,全面提升學校的全球影響力,力爭在2035年建成國際化一流研究型大學。徐揚生表示,學校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和大灣區的人才需求,規劃了四大學科群,迄今為止,這四個學科群的發展已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下一個十年,將努力打造15個至20個世界一流學科,並繼續按照國家及大灣區的戰略需求,建立基礎性、前沿性、跨學科的科研平台和技術轉化中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