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怡君(左一)表示,充分信任團隊,才能「用最少時間,做到最好成果」。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八大科學類學科*學術人員性別比例(2022/23學年)

「媽媽教授」盧怡君為女生打氣:妳的努力會被看見

【編者按】科研探究之路從來不易,女性科學家要面對男性主導的傳統風氣,自身又要兼顧家庭和照料孩子,要力爭上游更是艱難。隨着近年香港以至全球社會對女性投身科研風氣漸見友善,加上女性心思細膩、考慮周全及善於多重任務等特點,本集登場的兩位女性科研骨幹精英,為新時代女科學家樹立典範,展示如何在平衡家庭的同時,亦於科研路上努力追尋夢想,並且不斷突破界限,為人類福祉貢獻力量。

2021年,3名香港青年學者獲頒國家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科學探索獎」,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的盧怡君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身懷六甲的她,特別分享了女科學家在科研路上或會遇上組織家庭、生育及照顧孩子等情況,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並不容易,期望自己能做好榜樣。近日,香港文匯報記者再次訪問已晉升教授的盧怡君,她與團隊正全力就研發的液流電池進行技術轉化,並為其他有志投身科研的女生打氣:「(女性)從事科研並不孤單,如果是百分百沉醉於科研,妳的努力是會被看見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盧怡君近日在訪問中表示,其開設的初創公司「易池新能」亦獲投資數千萬港元支持研發,目標是兩年內推出產品。至於當日腹中塊肉,如今已是個快將3歲的活潑孩子,即將踏入幼兒班(K1)階段。

照顧孩子優先 甘棄海外公幹

回想起成為母親的日子,她形容這是科研生涯中「第二艱難時刻」,「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很獨特的,媽媽跟寶寶之間的聯繫,是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天性上會希望陪寶寶更多時間。」但偏偏教授要兼顧很多教研工作,「尤其在生產完一段時間後,別人會預期妳是時候重新到海外開學術會議,自己也有想『會不會太久沒有出去,跟國際(的聯繫)斷絕了呢』。」惟她始終難以放下孩子出遠門,放棄了大部分海外公幹。

她直言,過去曾直接以「我要帶寶寶」為由回絕邀請,「有些人聽完會覺得:『你就這樣回覆嗎?不擔心人家會如何想嗎?』然而這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當下的狀況。」她期望社會能多些理解,給予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多彈性,「這會是很大的支持。」

談及對後進的建議,盧怡君笑言這就要聊到她讀博士這段人生「最艱難時刻」,「那時候我從本科生直接跳到博士生,而且當時我算是個研究助理。假如我沒有讀好書,也許會被fail(不及格);若做不好研究,可能會被fire(解僱)。再加上人在美國,都令我當時壓力很大。」

讀博生兒難兼顧 勉女生謹慎抉擇

有段日子,盧怡君光是走進實驗室都覺得苦惱,直至有天,她突然明白讀博士真正要學習的是自學能力,並且要為事情負責,「我要自己去學這些事情,而不是等別人來教我。讀博士就是一直在『打怪』,一直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你擁有自學能力,養成堅持和負責任的態度,你可以開展任何研究。」帶着這份感悟,盧怡君決心踏進科研學術殿堂,一直走到今天。

因讀博階段吃過不少苦頭,她對女生們的其中一項建議是:「盡量不要把讀博士和生孩子放在一起,否則無人救得了你。」她坦言,教授崗位已算有較多自主時間,但她都覺得要分身照顧幼兒很不容易,「而博士和博士後需要發表文章、做實驗,確實是非常艱苦的階段,假如還要照顧寶寶的話,肯定更加困難。」

盼校園設幼兒園 便利「帶娃」科研者

隨着本港近年鼓勵年輕人投身科研,盧怡君期望未來社會在託兒服務方面有更多支援,例如在大學校園設附屬幼兒園,相信這對要帶孩子的科研工作者而言,是很實質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