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改變勞動架構已是不爭的事實。當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都在擔心自己的飯碗,連大學都在研發人工智能大學教師,業內人士除了會慨嘆究竟負責研發的教師在幹什麼之餘,也不免擔心科技的發展會留給人類多少生存空間。
疫後全面復常已有一段時間,教育界重新展開科技對教與學影響的檢討。最近無論中學或大學的老師校長都異口同聲全面支持面授教學。其中,學生學習進度緩慢、缺少實踐學習等,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比較有趣的情況,是有些老師希望保持混合式教學,即面授及網上教學同時進行時,得到的評分卻特別低。大家不免感嘆,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教與學之外,最主要是需要建立師生之間的關係及感情,這種微妙的交流才能夠幫助學生成長,科技是代替不了的。
AI 能取代人類嗎?
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老師多了需要糾正智能生成給予學生錯誤訊息的工作。人工智能明顯仍不能兼顧資料準確性、道德及人性等問題,需要老師的貼身指點。可惜的是,學生有時反而會質疑老師的可信性。這方面,局方及校方已經嘗試以不同的措施去改善,包括編訂學生資訊素養的指引。
在業界,科技企業其中一個最常使用到人工智能的場景是客戶服務,尤其是 help desk,因為大多數客戶的問題都是重複的,而支撐着客戶的服務團隊卻是非常昂貴。不過,作為尋求解決問題的客戶,恐怕有另一種感覺。
現代人的電子足跡就如digital twins,是另一個「電子生命」。筆者的先夫過世後,其電子足跡尤其重要,早已經多重備份。
最近需要將先夫的「電子生命」轉移至一個新電話上,但其電子訊息系統總不能偵測到備份,甚至多次有刪除備份之嫌。在如此驚心動魄之時,身邊的專家朋友都沒有了辦法,唯有向系統供應商求助。
系統供應商使用人工智能作為客戶服務。但作為業內的龍頭企業,其人工智能系統的偵測功能明顯不到位,多次誤解問題,自然提供不了適當的解決方法。甚至在要求尋找一位真人去溝通時,也只得到九不搭八的回覆,自然也就不得要領。而在如此緊要的關頭,客戶更需要的是安撫,甚至是發洩的渠道。在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後,仍需要對着人工智能咒罵,無異是火上添油。
在業內這麼多年,總會認識到與系統供應商有關的朋友。細問之下,發現系統供應商根本就沒有人工智能以外,以真人處理客戶問題的機制。朋友也無從插手。而且原來有不少朋友遇到相似的經歷,只是他們就算失去了資料還有機會再重新建立,而筆者如果失去了有關資料的話,是再一次失去親人。
筆者作為業界的一員,推廣科技發展是天職。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減省工序、節省資源、提高效率等都有明顯的功效。這些發展自然對某些重複性比較重或分析性比較低的工作造成威脅,相信很快就能取而代之。但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能完全取代某一類型的工作可謂言之尚早。
各界需要利用人工智能作為工具去幫忙增值,實在不能避免。然而,完全交託人工智能去完成工作,這個如意算盤恐怕也打不響。老師校長亦實在不需要擔心教學工作會被取代。至少,在人類仍然需要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的情況下,學生仍然需要人類老師的帶領及指導。
◆ 何臻言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副會長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