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是近年港人外遊的熱門地點。到訪這座千年古都,相信不少遊客都曾乘坐名為「洛巴士」的市內觀光巴士。所謂「洛」是京都的古稱,由於這條觀光巴士路線是環繞京都市內各處古蹟行走,故巴士也以此為名。

有趣的是,京都(平安京)原是公元八世紀,由桓武天皇下令,以當時唐朝長安為藍本興建的新都,但為何它卻稱作「洛」呢?

京都分東西 效仿唐朝陪都

在古代中國,不少朝代均設有陪都,即在首都之外另設都城,作為區域性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唐代以長安為首都(西京),並以洛陽為陪都(東京)。日本在營建京都時,便仿效唐朝做法,將京都分為兩側,把西側(右京)稱為長安,東側(左京)稱為洛陽。

由於右京區域地勢低窪,排水條件欠佳,導致大量人口遷移至左京。到了十世紀,右京區域已經衰落,左京卻因人口增長,發展興盛,故洛陽反而成為平安京的別稱。因此時至今日,京都市中心仍有洛中之稱。至於長安,雖然曾是這座城市的範本,但它的名字卻落得湮沒無聞。

當然,要感受京都昔日風華,最真切的途徑莫過於親臨京都三大祭典之一:葵祭。每年5月15日,葵祭會在京都市中心舉行。它的歷史遠較另外兩大祭典:祇園祭、時代祭悠久。早在公元六世紀,欽明天皇在位年間,上賀茂神社、下鴨神社每年都舉辦祭祀賀茂神的典禮,祈求風調雨順。由於賀茂神社以「葵」作為神紋,故祭典稱作葵祭。

葵祭的典禮形式遠在平安時代已經確定。古代日本著名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也有提及葵祭的情節。葵祭最為矚目的環節,首推由500多人參與的巡遊。遊行者會穿上平安時代精緻的貴族服裝。

這些服裝絕非電視劇的戲服,而是根據《年中行事繪卷》、《源氏物語繪卷》等古書古畫,盡力還原而成。這些服飾實際源自唐代宮廷朝服,以及女官、命婦等人的正裝,來到日本後竟能流傳到今日。

孔子有言:「禮失而求諸野」,這些原為中國的歷史服飾,卻在他方得以保存。縱觀世界各地,有千年歷史的城市不在少數,但鮮有如京都那樣,如斯珍視歷史文化。今時今日,置身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這份對傳統的深情與敬意尤其值得學習。

◆ 林永堅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