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文詞古雅,看後一快。 作者供圖

黃仲鳴

小學時讀過一首詩,多少年過去了,仍在記憶深處,忘不了: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老師說作者是唐時的杜秋娘。由是對這人有深刻印象。後來在坊間看到一部書:《杜秋娘》,作者是當代香港作家高旅,遂買來看了。高旅文詞古雅,非時下盛行的歐化白話文,所以看得不甚明白,畢竟年紀小,學問差。但覺得這部歷史小說寫得頂呱呱。很多大哥哥看了,都說好看。及長,重看,確是好書,文字一流,那種語境、氛圍是古代的,至於是否唐代的,那還要考證。

在文首的〈贅語〉中,高旅指上引的《金縷曲》,作者就是杜秋娘。可是,據後人考證,應非杜秋娘,作者卻不詳,應署無名氏。作者究竟是誰,這裏按不下表。但全詩在高旅小說中,確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一章「江干送別」中,杜秋娘(那時叫杜秋)寫了這首詩,贈送遠赴長安考取功名的情郎。其時杜秋才15歲,如果是她寫的,確是天賦才華。情郎看了,立有掉舟回頭之念,蓋「花開堪折直須折」,此番走了,「折不到」了,大好姻緣就散了。當然,情郎沒回去,杜秋的命運也就此變了。

杜牧有《杜秋娘詩並序》,詩題稱她為「杜秋娘」,但詩序卻稱為「杜秋」,這是怎麼回事?論者稱,據《太平廣記·李錡婢》記載,「杜名秋」,而且,唐末羅隱《金陵思古》詩、北宋錢易《南部新書》等都稱她「杜秋」,可見她名「秋」,而不是「秋娘」。那麼,杜牧為什麼叫她「杜秋娘」呢?可能是唐代往往以「娘」稱呼婦女,特別是老年婦女,例如杜甫詩有「黃四娘家花滿蹊」句,按照這一習慣,則稱杜秋為杜秋娘當有敬愛之意;有云「杜秋娘」是藝名。但杜秋晚年已不是歌舞伎,而杜牧對她只有尊敬、同情,所以稱她為「杜秋娘」應是敬稱,而不是藝名。

如此解說,有理。

高旅這部小說,引據史料充足,如描繪長安市況:「長安上都,經過安史之亂,吐蕃之劫,元氣還沒有平復。南北東西,二十五條大道,本有古槐成行,已砍伐得疏疏落落,道路被人侵佔,搭上瓜棚,種上蔬菜,甚至有蓋上茅草屋的。原來的街道也實在寬,雖然市容不整,但是駟馬高車,還是昂然而過。」

另如:「長安城中一百餘個坊,大多有大旅店,卻不如東市方便,進了春明門,沒多遠就到。兩人就在東市一家客店,叫王家店的住下,那兒靠近興慶宮,興慶宮和皇城之間,就是崇仁坊,有名的郭子儀的第宅,還在那兒,郭第有婢僕三千人,儼然是一座小皇宮。」

如此細膩描寫,料有書引證,高旅如能註明資料出處,當更「歷史」,並非「亂吹」之作也。

以前忽視高旅,近日復睹此書,始知當年走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