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君指,惜食堂至今已擴展至160人,每日供應逾2萬個飯餐,讓更多人有飽飯食。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創辦人董愛麗因看到一輯老人拾荒相,而萌生創立惜食堂的概念。受訪者供圖

惜食堂:日供膳食逾2萬份 讓弱勢也可三餐溫飽

港人素來不愁衣食,外出食飯經常「眼闊肚窄」,結果造成一堆堆廚餘。不過在這一片繁榮安定的景象下,其實仍有一批每日為三餐溫飽而奔波煩惱的人,他們就像是社會的「盲點」,留意到的人不多,能夠施以援手的人更寥寥無幾。身為「股壇教父」董偉的女兒,惜食堂創辦人董愛麗(Gigi)自小不乏資源,卻在一次契機下看到拾荒老人的相片,選擇正視這個社會盲點,於2011年創立惜食堂,收集餐廳、超市及街市多餘的食材,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飯餐服務。惜食堂行政總監李凌君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由初初創立時連同董愛麗在內僅4人的團隊,每日派20個飯餐,至今已擴展至160人,每日供應逾2萬個飯餐,讓更多人有飽飯食。◆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李凌君憶述,「董愛麗女士當時看到了一輯相,在大家都穿得很體面的中環,竟然有老人家要辛苦地拾紙皮維生,深深地觸動了她,結果啟發她創辦惜食堂。」2011年3月21日,惜食堂正式前往第一間食肆回收他們的食物,之後將食物送往一間社區廚房,由他們的義工幫忙翻熱,誕生了惜食堂第一個飯盒。初期,他們每天只製作20個飯盒。到了2012年,大約分派了大半年後,有一次他們四人一起去分發飯盒時,聽到社區飯堂的負責人對一位老婆婆說,「我們這個飯盒,在接下來的幾天後就不會再有了」。老婆婆隨後顯得非常失落,因為她已經連續幾個月都在依賴這個食物供應,之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自製熱食讓長者有飯開

李凌君解釋道,因需要人士眾多,故只能分批接受服務,「當我們的社工拜訪他們的家時,會發現他們有時會保留過期的食物。詢問他們為什麼會吃過期食品,他們說因不確定之後是否還有供應。」為了不希望讓依賴服務的人感到失望,他們2012年在柴灣開設了第一個廚房,主要負責製作熱食,其後於2013年再開設九龍區廚房。由於社會對於食物的需求不減,尤其是老年人市場的需求增長,每天產量大概是200份,較初期增加了十倍。

她續指,事實上九龍區的用戶較香港區多,「製作完食物後,存放在保溫箱裏,外展車隊負責將食物運送出去,送往不同的區域,直接送上樓,或送到我們的非政府組織(NGO)合作夥伴那裏。」目前惜食堂已擁有超過200個NGO合作夥伴。食物回收渠道方面,機構會派員到150間百佳超級市場與數十間領展旗下街市回收食材,另外亦設有智·惜食夥伴食物捐贈機及收集箱,讓熱心市民捐出乾貨。

夥學校午飯商增加供應

「在2016年時,差不多六成至七成使用者是長者,另外是有家庭經濟困難人士、無家者及殘疾人士,但在疫情期間,家庭經濟困難人士比率大增,增至五成至六成,整體而言,餅是大了。」李凌君估計,3年的疫情期間,多了約1萬個家庭需使用飯餐服務,如每個家庭保守估計有4人,即實際上多了4萬人的需求。她很慶幸經常得到很多不同機構的支援,並與各種廠商合作,例如在疫情期間,不少學校飯盒供應商都暫停業務,由於他們可以大量生產又符合食安標準的飯餐,惜食堂可以向他們購買飯餐應付需求,互解燃眉之急。

現時惜食堂每天自家製作超過20,000份營養均衡的膳食,並協助提供約11,000份其他膳食及食物包,免費給予社會上有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李凌君指,預計2025年將會在石門興建一個食品製作中心,佔地3層,約7萬方呎,希望一年內可生產多一倍飯餐至4萬個,並會增加自動化系統,提升煮食效率,為社會上更多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