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小學師生交流,亦是大灣區教育發展的焦點。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表明鼓勵粵港澳三地中小學校結為「姊妹學校」。事實上,姊妹學校計劃自2004年開展至今,已成為兩地重要的交流平台。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日前回覆香港文匯報指,截至今年1月已有約920所香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締結成超過2,770對姊妹學校,其中以粵港姊妹學校發展最為蓬勃,已締結超過1,450對,佔整體總數逾半,包括約390所香港小學、350所中學及50所特殊學校,參與的廣東省城市除大灣區九城外,亦有汕頭、河源、韶關及清遠等。

至於去年4月起開展的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教育局表示,至今年共有約5.6萬名港生參與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內的廣東省考察行程,師生評價十分正面,學生在考察期間有機會參訪創新科技企業和歷史文化景點,與內地學生一同學習,從多角度了解國家現況、發展和成就,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隨着去年初兩地全面恢復通關,教育局也全面復辦教師內地專業交流活動,當中多項活動均是與廣東省或大灣區內地城市合辦如「粵港語言教師培訓項目」、「粵港澳融合教育論壇」及「深港校長論壇」,過去五個學年有逾3,500人參加。另局方去年起也為新入職及晉升教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舉辦12個學習團,約1,330位教師參加。

教聯會副會長朱國強認為,以往兩地姊妹學校多只是師生互訪,認為可加強交流深度,包括讓兩地教師共同備課、同課異教,甚至安排「交換教師計劃」,讓前線教師到姊妹學校體驗;雙方校長、校董及主任互相交流,包括建立群組或會議,互相借鑑經驗;也可安排兩地學生更自由地交流,以廣結友誼,增強兩文三語能力。

至於公民科考察,教聯會副會長鄧飛認為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同聲同氣」,有助港生更容易接觸、理解國情,但這只是起步點而絕非終點,未來應盡量更深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