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回歸祖國前,香港未有編制長遠和整體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大部分規劃與措施,也只局限於自身1,100平方公里土地之內。因此當前縱有「北部都會區」計劃、現代物流業發展行動綱領、「智方便」接入廣東相應平台的計劃,但政策還是偏向零碎,更多時候是從香港自身所需作出考量。
當前環球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全力拚經濟,同時維護國家安全,絕對是2024年香港特區最重要的工作。然而此兩者不只是包含眾多領域的綜合事務,亦牽涉到香港與國家和整個灣區的協調與配合。因此,香港的發展更加需要一份整體的規劃來發揮掌舵作用。香港應從更宏觀的角度,認真研判國家高質量發展,以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大趨勢,還有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所需,籌謀一份充分描繪發展方向和包含指導方針的城市發展總體規劃。通過規劃,一方面呈現香港全方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致力共建區域共同空間的願景;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和而不同,以及制度多元的獨特性,並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
共同空間或共同市場的融合發展策略之一,是必須持續打破粵港澳之間的壁壘,繼而建立高端的灣區標準。措施之一是香港需要深化與廣東和澳門的協調工作,着力打開各類「小門」。在有序開放的同時,亦應該作體系性開放,例如香港醫生獲認可在內地醫院執業的同時,應配合對護士和藥械的相關認可,形成一個體系,反之對內地醫護體系亦然。讓一地醫護人員能在熟悉的系統內繼續有效發揮,同時可逐步與另一體系的同事作出協調,達至融和。事實上,新冠疫情期間,兩地醫護的合作已取得良好經驗,有助彼此認可和開放。
針對相互認可一事,相信不應只相互認可學歷和資歷這個「結果」,亦需要相互認可學分這個培訓人才的「過程」,才有助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進行更多交流以及良性競爭,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和創造新質生產力。粵港澳三地眾多高校和教育部門等持份者,需要在有關制度上作更多協調,彼此達成的共識和簽署的協議,在香港體制內需要通過明確的法律條文推動具體執行,並附以合適的KPI確保執行的時間性與效果,這些都是應該盡快展開的工作。
(續昨日,全文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