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日本京都的萬福寺。 資料圖片

近年,日本的京都成為港人外遊的熱門地點。造訪京都,少不免到大大小小的寺廟參拜。在這座三步一寺的古都,位處宇治的萬福寺恐非遊客觀光勝地,但它有着不少有別一般日本寺廟之處,值得遊人細心發掘。

萬福寺是黃檗宗的大本山,該寺由中國僧人隱元隆琦禪師開創。隱元禪師是明代福州人,早年於福建的黃檗山出家。所謂黃檗,又稱黃柏,由於該處山上多黃檗樹,故因此得名。在清順治11年(1654年),隱元禪師應在日本的中國僧人逸然之邀請遠赴日本,其後得到幕府將軍德川家綱接見,獲得當時宇治郡的大幅土地建廟。隱元和尚於是按照中國萬福寺的樣式創建新寺,也取名萬福寺。為了區別中、日兩所萬福寺,位處中國的稱為古黃檗,日本的則稱為新黃檗。

處處可見中國風格

萬福寺的建築與一般日本寺廟不同,它沿襲了明朝的伽藍配置,寺內重要場所,如三門、天王殿、佛殿、法堂等成一直線,其他建築分置左右,並由四通八達的迴廊、參道將各處聯繫。在日本,萬福寺可說是少數能夠將創建時的模樣一直保留至今的寺廟,可謂彌足珍貴。

除伽藍建築外,寺內供奉的彌勒菩薩,也是寺廟一大特色。它出自福建泉州的佛師范道生之手。在日本,彌勒菩薩像大多身形修長,線條優美,身軀纖細素淨。京都廣隆寺的半跏思惟菩薩像為其中代表。不過,萬福寺的彌勒菩薩卻是圓潤豐滿、笑容可親,其手持布袋,坦胸露腹的造型,有着濃厚的中國風格。

當然,萬福寺最為吸引遊客的,首推其充滿中國風味的精進料理:普茶料理。普茶一詞,原為中國禪門用語,意即向大眾普及施茶。

普茶料理外觀華麗,營養豐富,主要以生麩、豆腐、時令蔬菜等烹調而成。特別的是,它捨棄日本的「定食」習慣,反而採用中餐常見的「合食」,即四人圍着桌子,共同分享相同食物。這種圍坐的用膳模式,不但可拉近彼此距離,同時同桌用餐也能使大家學會禮讓、顧念他人,做到寓修行於日常。

對旅客來說,萬福寺也許不夠「日本」,但它濃厚的中國風格,不但見證中日文化交流的過去,也造就了它與眾不同的特色。各位下次到訪宇治時,也可順道看看這個「私房」景點。

◆ 林永堅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