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家祠(陳氏書院)是廣州的著名古蹟,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事實上,陳氏書院沒有書院的性質和功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院,而是晚清時期廣東省各縣陳氏宗族合資建造的合族祠。
民間宗族制度的形成,大約始於宋代,大盛於明清時期。宋代容許一般平民設立祠堂祭祀先祖,促進地方宗族的形成與發展。祠堂、族譜、族產成為構成宗族制度不可或缺的元素:祠堂提供宗族活動場地;族譜判定族人的身份;族產為宗族活動提供經費。
到了明清時代,地方事務繁忙,縣政府資源有限,無法妥善處理地方事務,唯有與宗族家長合作,默許地方宗族自行處理部分地方事務,造就宗族成為地方主要組織的狀況。
在明末清初,廣州地區已出現了不少合族祠。當時,廣東各地鄉人因科舉考試、訴訟或經商等原因需要在廣州找尋落腳點,便想到聯絡各鄉同姓族人建立「合族祠」。
祠堂中所供奉的,一般是傳說中的遠代祖先,或是傳說中的入粵始祖。每一地方宗族以「房」的名義參與。同姓各房以「入主牌位」的方式捐出金錢,將該房祖宗的牌位供奉在省城中的祠堂裏,捐贈金額愈大,牌位擺放的位置愈好。
盛清時期,清廷以合族祠把持訟事、挾眾抗官為由,禁止了合族祠的營運。自此以後,廣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書院」、「某氏書室」為名繼續運作。
陳氏書院建立於1893年,是由廣東省各地陳姓族人集資興建的合族祠。倡議建祠者包括後來任翰林院編修等職的東莞陳伯陶,和曾任清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的著名外交官吳川陳蘭彬等廣東著名士紳。
嶺南文化瑰寶 文化旅遊熱點
陳氏書院籌募資金的範圍不但包括廣東陳氏各族,更包括東南亞的陳姓華僑。該祠在民國時期曾興辦過廣東公學、廣東體育學校等教育設施。
抗戰時期,因廣州陷敵,陳家祠乏人管理。至1958年,廣州市文化局接管陳家祠。其後被國營工廠等機構佔用,祠內文物遭到破壞。1988年,國務院宣布把陳家祠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成為廣州市重要的文化旅遊熱點。
陳家祠為典型廣東省的三進式祠堂建築之佼佼者,也是嶺南地區最大的祠堂建築。建築裝飾美輪美奐,檐廊石樑柱刻有各式雕刻,雕刻內容為嶺南文化的典故,如「八仙過海」、「狀元及第」、「桃園結義」、「天姬送子」等,表現了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與倫理道德的追求。祠內磚雕技藝出眾,構圖精考,表現出嶺南文化的卓越工藝,成為嶺南文化的瑰寶。
◆ 周子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