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緯(左)和陳麗喬在「畢業石」前。
◆如心石
◆勝利石
◆周年石
◆長27米、全球第七長的木化石「日石」。
◆水循環區
◆顯微鏡下木化石呈現出繽紛色彩。
◆體驗館外,小型木化石組成的「天然壁畫」和VR裝置。
◆「永恒廊」中有許多詩意句子。

香港首個木化石公園「如心園」日前向公眾免費開放,吸引了一眾市民和遊客的目光。該園佔地約70,000平方呎,有過百件來自印尼的博物館級木化石,亦是亞洲現存擁有最大規模木化石藏品的城市公園。園內展出的木化石珍品,歷史可追溯至260至530萬年前。該公園自2018年策劃,由香港資深建築師陳麗喬與文物修復顧問陳承緯領銜監辦。踏入園中,除了能看到、摸到古老的木化石,學到相關的歷史知識,還能夠體驗到諸多可持續設施,感受在木化石博物館文字中暗藏的人生哲理。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木化石來自被火山灰或沉積物掩埋的樹木,因環境缺氧而不致腐敗,並且地下水的長期滲透,原本的木質纖維逐漸被矽質礦物所取代,最終轉化成石頭般的存在,因此,每一塊木化石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藝術品。

園內展出的過百件博物館級木化石,大多屬華懋集團已故創辦人龔如心之私人珍藏。主辦方精選出了6顆代表人生里程碑的木化石,包括入口處引人矚目的心形木化石「如心石」,繫有一條金屬絲帶的「畢業石」,V形手勢的「勝利石」,鑲嵌在巨型指環中的「娣盟石」,三層蛋糕狀的「周年石」,及現正外借未能展出的「團圓石」。

在以印尼克拉卡托阿火山為藍本的「火山徑」前,擺放有25米長的「月石」。公眾還可在坐在綠草坪上欣賞鎮園之寶,長27米、全球第七長的木化石「日石」。主辦方介紹,通過融入教育元素和互動設施,致力把如心園打造成為一個「娛+學」地標。訪客在遊走公園的同時,可了解石化過程、水分和火山灰的影響。如心園首席修復顧問陳承緯提出,「大家觀看木化石時,除了外形,還可留意切面,細看木材的年輪和材質。」

另一特色景點「鐘心廣場」則設置了3個報時裝置——天鐘、地鐘、人鐘,表達重視實踐、生命和地球的理念。

園內不乏可持續設施。智慧長椅融合了鳥屋設計、可踏式太陽能板供電、無線充電器及照明感應器,還會為遊人提供天氣資訊和公園節目表。長椅具有帶風扇和動態感應器的水冷排,利用回收的雨水,為遊客送上清涼的微風。而水循環區則連接了露天劇場,地下的環形圖案帶動雨水流入地下水箱,循環再用灌溉園中花木,節省用水量。園內種植的六十多種植物,既善用原址樹木,亦致力在荃灣公園綠化帶,實現本土和外來植物的樹種平衡,充分展示保護環境和善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華懋集團行政總裁蔡宏興表示,如心園正體現了「人、繁榮、環境」三者並重、均勻發展的理念。園區設計以社群為本,適合不同年齡、文化、國籍的遊人,前來這片共享空間,認識自然界的奧妙,同時有助推動荃灣區經濟及社區發展。

在美觀和保育中取「最大公約數」

華懋集團營運總裁王弘瀚指出,如心園重建項目有賴跨部門團隊的合力,以至多位專家顧問的貢獻,包括策展人及建築師陳麗喬博士;地質學權威、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陳龍生教授;以及如心園首席修復顧問、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前助理署長陳承緯,融合美學、科學及教學三個元素,豐富訪客體驗,令如心園達至博物館級數。

策展人陳麗喬和修復顧問陳承緯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二人的合作並非一帆風順,在構建園區之初,陳麗喬作為建築師,提出的設想會被有豐富考古和博物館經驗的陳承緯反駁。她表示,什麼都做是很難的,因此要在兩人的設計中取「最大公約數」。

陳麗喬說:「我們要做到博物館級數的展館,沒有他這位專家的指導不成。如心園可說是我們的共同創作。」以「日石」為例,陳承緯的保育步驟包括表面清理、填補空隙、表面防水等。為了協助策展團隊,陳承緯還主動研究自己專長以外的領域,親赴國外考察和搜集資料:「我不想只是在旁邊提供地質、地球科學的意見,我希望可以投入更多。」他亦不忘稱讚好拍檔:「我從她身上學到,原來有一些表達方式,可令大眾寓學習於娛樂,更有啟發作用。」

可持續設施的設置也是如此,陳麗喬介紹,在園區內加入太陽能板是環保的好做法,但大面積鋪陳太陽能板又不利於公園的美觀和實用性,因此每一處都是經多方考量後才定下的最終方案。

兩人從2018年底着手策劃如心園,到如今終於與遊客見面。陳麗喬形容自己的心情好似分娩,陳承緯則表示會有「產後抑鬱症」。

陳承緯除了解構藏品,亦從宏觀角度點出如心園的與眾不同:「荃灣位於維多利亞港和藍巴勒海峽的交匯處,從地理角度看,是一個比中心更中心的位置。再者,從荃灣往外360度看,每一方位都有不同的地質風貌。」不僅如此,如心園連結荃灣公園和海濱長廊,三者形成綠化帶,在人口密集的荃灣,恍如城市綠洲。陳麗喬表示,儘管面積不大,但如心園的建造為荃灣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休憩場所,希望大家有空都能來這個「巴士站上蓋」的公園轉一轉。

以藝術視角搭建體驗館

位於如心園內的木化石體驗館,高兩層,設有十六個主題展區及一個活動室,介紹世界各地的⽊化⽯收藏,培養大眾對木化石和地質學的興趣。

體驗館入口外,掛有一幅由小型木化石組成的「天然壁畫」,另有兩部VR儀器,供遊客體驗百萬年前木化石的形成過程。走進大門,牆上刻有一篇《木化石賦》,由來自遼寧朝陽的木化石研究專家李海君書寫,其中「古木有魂身不朽,靈石無語話滄桑。」一句,正道出了木化石對收藏家們的獨特吸引力。木化石彷彿一個穿梭時間的靈物,以不朽的身軀,為後人講述古老的歷史。

館內不乏有關化石的詩意句子和色彩繽紛的打卡場景,陳麗喬表示,她是在用藝術的方法做一個木化石體驗館:「它不止講科學,還是一個藝術館。」

如心園建造期間,團隊有不少驚喜發現,比如他們在顯微鏡下,發現木化石因含有不同的金屬元素而呈顏色斑斕的圖像,屬於礦化過程的痕跡。訪客們可在木化石體驗館中看到這些顯微鏡下的斑斕圖片,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陳麗喬將木化石體驗館的入館通道命名為「永恒廊」,她說「木頭雖然有短暫的生命,但變成化石後是永恒的」,因此她在牆上留下「木腐石遺,人去志存,萬古流芳」等哲理句子,供訪客在參觀之餘細細品味。陳麗喬認為,木化石所代表的永恒理念,和自己的人生觀恰恰相同——在有限的生命裏,為人們留下永恒的事物,就像這次擔任如心園策展人一樣,留下一個有教育意義的公園,也是「為香港盡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