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一年前的1月8日,香港與內地分階段恢復人員正常往來。一年的時間,超過5,300萬人次港人北上,亦有超過2,650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訪港。對比疫情前,2023年內地訪港旅客人數顯著下降,雖說有疫情剛剛恢復等客觀因素的存在,但不得不承認,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對內地遊客的吸引力正在下降。香港需要認真總結過去一年的經驗,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

疫情過後,內地遊客來港模式的一大顯著變化,便是不再沉迷於在港購物。隨着內地消費市場的發達,以及眾多國貨品牌「出圈」,內地消費者足不出戶也能購買到物美價廉的心儀產品。火熱的內地消費市場,更吸引到眾多港人的目光,如今北上吃喝玩樂,以及到山姆超市購物,成為港人周末出行的熱門選擇。

為振興香港旅遊業,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會繼續協調旅遊業界在合適地點,推出具特色的重點主題活動。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會加大力度推動旅遊和相關的零售、餐飲、酒店等產業發展,包括制訂《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優化各領域配合旅遊業發展;還有把「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優化為「本地特色旅遊鼓勵計劃」,提供深度遊行程設計、培訓等,鼓勵業界開發特色主題旅遊,包括國家歷史旅遊、綠色生態旅遊、藍色資源旅遊、傳統文化旅遊、潮流文化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晚間探索等更多展現香港文化面貌的主題旅遊。這些長遠策略值得積極推動,可是近期本地零售服務業業績遜於市場預期,特別是社會感受到,旅客的消費喜好有了顯著變化,大家都在關注,本港旅遊業界短期內有何解方,才能夠真正迎來復甦。

針對旅客新喜好設計新產品

當下值得香港旅遊業界深思的,是如何突出香港所擁有的獨特優勢。以飲食為例,中西文化薈萃的香港,擁有各國佳餚餐廳,品質上乘。內地居民雖然在內地可以品嘗到各省菜系,但法餐、意餐,還有泰式、日式料理,香港的選擇遠比內地城市豐富。故此,我們在宣傳「香港夜繽紛」等旅遊推廣計劃時,需要突出香港飲食的特色,才有機會吸引更多旅客。

另一方面,各國時尚潮流匯聚香港,旅客可以在香港物色到許多尚沒有進軍內地的潮流、設計單品。隨着內地消費市場進一步高端化,內地旅客不再一味追求主流商品,而是希望用小眾而獨特的單品凸顯自身品味。如何更好地服務這些中高端遊客,亦是香港重新塑造購物天堂的一大關鍵。

雖然來港購物對內地遊客而言已不再是首要目標,但從內地社交媒體的分享可見,許多與香港文化有關的各類活動,仍深受旅客喜愛。不論是深具建築特色的油麻地警署、油尖旺區的霓虹燈飾,還是香港跨年盛大的煙花匯演,都成功吸引到不少內地遊客來港打卡。

「以文塑旅」是特區政府致力推行的旅遊策略,這需要結合各群體一同推動。事實上,香港社會有許多民間力量具備發掘香港有趣特點的專長,以往少被留意,特區政府與旅遊業界應加強聯絡和動員,讓他們發揮所長貢獻旅遊業發展,塑造香港新形象。舉個例子,因應旅客需求的變化,旅遊界宜與學界、歷史興趣團體、交通迷和港產電影迷組織等,圍繞專門題目制定旅遊宣傳策略,包括設計「可能偶遇明星」的行山路線、適合親子旅行的博物館、歷史古蹟探尋路線、傳統文化店舖一日遊,針對有專門喜好的旅客,更加細化、體貼,特點突出,引起共鳴,這些對旅客來說更為有趣吸引。

香港文化仍受內地歡迎

隨着香港融入國家高鐵網絡,內地遊客來港變得更加方便。高鐵香港段去年首11個月載客量已達1,700萬人次,超越2019年全年人數。去年12月23日,有逾12萬人次通過高鐵西九龍站出入境,打破2018年啟用以來單日的紀錄。進一步擴大「自由行」城市的範圍以及放寬「一簽多行」,對擴大潛在來港旅客的數量,以及便利旅客來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區政府需要積極向中央爭取推行相關政策。

同時,香港也需要提供更加便利的通關服務。今年1月1日凌晨發生的旅客滯留直通巴和鐵路站的事件,無疑對香港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在農曆新年的旅遊高峰前,特區政府應盡快提出方案便利旅客過關,避免同樣的問題重現。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內地遊客能夠感受到香港業界真誠歡迎的態度,重新提起他們來港旅遊探索的意慾,使香港特色得以再度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