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榮休教授費樂仁認為孔子也有宗教精神。 作者供圖

陳復生

孔子也有宗教精神嗎?綜觀《論語》,孔子曾多次提及「天」、「鬼神」等,所以,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榮休教授費樂仁認為孔子也有宗教精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謂孔子15歲開始立志求學;30歲已能自立;40歲明白事理,沒有疑惑;50歲知順其自然,安於天命;60歲聽人言知人意,豁達包容;70歲隨心所欲而不會超越法度。其中「五十而知天命」——並非要我們一切聽天由命而無所作為,而是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應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求盡己所能,一切成果皆要順應宇宙間的自然法則,安於天命。

顏淵是孔子最愛的弟子,顏淵去世的時候,孔子說:「噫!天喪予」——他是不是責怪「天」呢?不是。他只是悲痛萬分,喊問:「天啊,為何你要把最好的學生從我身邊帶走?」孔子明白到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對「天」和「天命」,存敬畏之心。

費樂仁教授:「《論語·季氏》有說,『君子有三畏』。什麼三畏?就是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他也提出『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孔子相信尊敬鬼神,但要弟子不接近、不迷信,是為智慧。《論語·八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祀祖先時,祖先好像就在眼前;祭祀神靈時,神靈好像就在心裏。 孔子說:「我若不能誠摯親自參與祭祀,即使人在而心不在,就好像沒有祭祀過一樣。」可見孔子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虔敬之心。

正如費教授所說,當孔子面對生命中不同困難的時候,他倚靠「天」和「天命」,來進一步發現他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