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推出24小時「情緒通」18111熱線,為受情緒困擾的人士提供即時的精神健康支援及轉介服務。政府繼推出「陪我講」一站式精神健康專題網站後,再統籌資源、全資設立真人即時傾聽的「情緒通」支援熱線,為市民精神健康提供的服務更有針對性、更主動介入、更到位,提升香港關愛精神健康水準,令人欣慰、值得肯定。目前本港受精神疾病困擾的青少年近半不願意尋求專業協助,這需要政府、政黨組織和學校家庭形成關愛合力,同時需要加強精神健康宣傳,營造積極向上、精神健康的社會氛圍,更好關愛市民精神健康。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特區政府重視市民精神健康,認為精神健康不單只涉及醫療護理,因此為精神健康採取綜合和跨專業的服務模式,包括推廣、預防、及早識別,以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介入、治療和復康服務等。政府2017年成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後,更加大了關愛市民精神健康的力度,包括成立一站式精神健康資訊網站「陪我講」、舉辦精神健康月、教育局推動多元計劃關愛青少年精神健康等。
此次政府統籌約20間相關服務機構,推出首個由政府全資建立的支援熱線,全年無休、每日24小時由真人接聽電話,提供廣東話、英語服務,並確保至少6位專業人員當值,不論年齡、背景,都可有一站式服務。正如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所言,選「18111」作為熱線電話,「18」是代表「覆蓋18區」,「111」是指「一有需要、一站支援、一條熱線」,可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陪你傾、聽你講」。「情緒通」熱線電話直接提升了對市民精神健康提供的服務水準。
「情緒通」18111熱線邁開了「即時傾聽」第一步,但這並不足夠。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年輕人較少選擇打電話的方式尋求幫助,故需要設立電子渠道,日後「18111」或擴展至WhatsApp等平台。市民情緒受困擾時,最需要的是即時支援,政府可在完善18111熱線電話的同時,善用科技手段、盡快開通更多的「即時傾聽」渠道,提升關愛精神健康的「即時傾聽」能力。
同時要看到,很多青少年學生、長者及精神健康復元人士的照顧者等受情緒困擾群體,由於擔心社會標籤或歧視,並不願正視自身情緒問題,或不知如何表達,對於這類「隱性」群體的發現和提供適切支援,是更大的挑戰。政府早前針對學童受情緒困擾問題推出三層機制,第一層可在校內提供跨專業支援,第二層可轉介至校外機構,第三層由校長直接聯絡醫管局轉介個案,現時掌握有7名校長已轉介個案,另有13名校長作出諮詢。政府要不斷完善相關機制,並與政黨、社區組織、學校及家庭鄰里共同形成關愛力量,讓受情緒困擾人士更容易獲得即時幫助,避免情緒困擾引發更多問題。
關愛精神健康,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全球15歲至29歲青年自殺率近年一直處於高位,3年疫情後世界各地皆出現學生返校後適應不良問題。對此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會長、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分析指,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現在的青少年和以前不一樣,特別脆弱,部分原因是因為資訊發達,年輕人收到很多負面資訊,讓他們對未來產生懷疑。這提醒各界,營造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的社會氛圍,讓香港穩定繁榮、欣欣向榮,是提升市民尤其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社會氛圍,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珍惜由治及興局面、建設美好香港,提升市民精神健康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