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潤國(右)講解「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與重度抑鬱症和腦退化疾病間的關係。

榮潤國的團隊亦發現,原來「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與重度抑鬱症(重鬱症)對於出現腦退化疾病有高度關聯性和疊加效應,同時患有RBD的重鬱症(重鬱症共病RB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有較高出現腦退化徵狀的風險,反映抑鬱症具有異質性,重鬱症共病RBD可獨立視為一種與腦退化密切相關的抑鬱症亞型,這有助系統地識別包括重鬱症在內患有RBD的精神病患者,優先為他們尋找和採取預防腦退化的干預措施,同時促進精準精神醫學。

重鬱症是常見的精神病,香港目前有超過30萬名患者。榮潤國提到,不少精神病患者,尤其是重鬱症患者,同時患有RBD,團隊的一項早期研究發現,每11個重鬱症患者中就有1人經睡眠檢查確診患有RBD,發病率比一般人高近10倍。對此,醫學界長久以來普遍認為,RBD的出現是受到抗抑鬱等精神藥物影響所產生的副作用。

不過,榮潤國指,重鬱症共病RBD患者較一般重鬱症患者帶有較多腦退化前期生物標記和病徵,例如嗅覺缺陷、色盲和紋狀體多巴胺傳遞減少,表明重鬱症共病RBD患者有更高的腦退化風險,並顯示該RBD或是典型特發性RBD的一種亞型,是突觸核蛋白病變的先兆期,將演變為柏金遜病、路易體認知障礙等腦退化疾病,而四成柏金遜病患者同時患有精神情緒疾病。

榮潤國團隊用4年時間進行一項家庭研究,比較患有RBD和沒有RBD的精神患者親屬出現突觸核蛋白病變特徵的發生率。結果發現,精神病共病RBD患者的直系親屬在多項突觸核蛋白病變特徵上,都比沒有精神病患的直系親屬和單純精神病患者的直系親屬出現較高發病比例,包括經睡眠檢查確診RBD及其主要病徵、腦退化前期生物標記,確診柏金遜病或認知障礙症。

精神病共病RBD難單純視作藥物引發

他認為,這證明了精神病共病RBD不能單純地被視為由藥物引發的現象,而是具有潛在的腦退化疾病成因,與家族性遺傳和腦退化病徵相關。

另一方面,研究數據亦顯示,沒有RBD的精神病患者親屬,無顯著腦退化風險,反映抑鬱症的病因卻可能存在差異。

榮潤國表示,重鬱症共病RBD可能是一種抑鬱症亞型,其特徵是後發性和帶有嚴重的抑鬱徵狀,並與潛在的腦退化病徵有關,「一般發生在40歲至50歲,患者明明不是面對很多壓力,就是莫名地突然情緒低落、很不開心,這種(抑鬱症)會比較難處理。」

在全球人口老化下,榮潤國認為,腦退化是人類現時面對的最大挑戰,其研究有助腦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和專家系統地識別出精神病共病RBD患者及其他類型的患者,為預防腦退化提供最適切的治理方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