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遙感衛星資料地面接收站。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今年9月,黃大仙在暴雨下淪為「澤國」。 資料圖片

中大太空所擁有全港唯一的遙感衛星資料地面接收站,亦是香港在衛星遙感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科創平台,關美寶表示,他們的「重大基礎設施形變雷達遙感監測與智能解譯關鍵技術與示範應用」項目成果,已經成功用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國際機場和川藏鐵路三個千億級工程,以及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智慧監測等多個項目之中,相關技術亦於去年創科博覽獲評選為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科研成果展的25個代表項目之一。

關美寶介紹,中大太空所於2005年正式成立,有3個前身或基礎,包括中國科學院暨香港中文大學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香港研究開發與培訓基地,及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屬下的衛星遙感、地理資訊系統和衛星導航工作組在香港的非政府機構聯絡處,擁有一段頗長與國家相關單位合作的歷史,建立起了牢固的互信,並對區內應急和救災衛星數據共享累積了長久經驗。基於這種長久的合作、經驗和信任,讓太空所可在暴雨後第一時間獲得第一手的國家高分三號SAR衛星圖像。

共享數據 助內地防災減災

關美寶又提到,太空所長年從事遙感災害監測研究,亦會透過向各地提供準確分析資訊,希望降低自然災害造成傷亡和經濟損失,例如2017年四川省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的山體高位垮塌事故,垮塌方量約800萬立方米,造成河道堵塞兩公里,62戶120餘人被掩埋,事故後,太空所利用干涉合成孔徑雷達 (InSAR)技術分析結果發現,山體高位在垮塌前已經發生明顯移動,於是把數據發送至四川省政府及內地相關單位,推動了地面沉降普查及後續防災減災的工作。

另外,太空所也與不同合作夥伴,把遙感技術應用到全國過百個重點城市及區域,支援沉降和滑坡災害監察,相比人手操作量度傳統方法,每年可節省約20億元至30億元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