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聽過唐太宗李世民在宰相魏徵臨終前嘆息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列傳》)」
魏徵最為後人熟悉和敬仰的,是他對唐太宗多次冒死犯顏直諫。太宗多次盛怒,長孫皇后勸解太宗不要披上謀害忠良之罵名,又告訴魏徵:「聞公正直,今才得實。願公常守此志,勿少變更。」即鼓勵他繼續這樣去輔助、規勸太宗。
魏徵寫有《諫太宗十思疏》,勸太宗當居安思危,積德防患。魏徵引用了古聖先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奔車朽索」這些至理名言和深刻的比喻(以後也常被借用的成語),務使太宗體悟到「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道理。這些建議,都是「積其德義」的具體方法。包括知足自止、不要擾民、謙沖包容、廣徵意見、節遊勤政、虛心納諫、正身黜惡、賞罰公正等。如能做到這些知人善任,「弘茲九德」之措施,則天下可「鳴琴垂拱」而治了。
由於他經常向太宗勸諫、苦諫,即使要殺他也不怕,所以太宗反而有多少怕了他。有一次,太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可見太宗雖是君主,也敬畏身為臣子的魏徵。
身後事餘波又起 魏徵遭「仆碑」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逝,他臨終時太宗許下魏徵長子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約。魏徵恪盡宰相和諫官之責任、規勸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謚號為「文貞」。可惜在這一代諍臣死後卻風波不斷,有人欲污其身後名,最終竟讓魏徵遭到太宗「仆碑」。這對君臣雖朝堂上多有爭執,但太宗卻也因諫言懂得許多道理,史書亦有記錄魏徵之死令太宗頗為傷心,「徵亡,帝思不已,登凌煙閣觀畫像,賦詩悼痛,聞者媢之,毀短百為。(《舊唐書·魏徵列傳》)」
魏徵生前曾向太宗推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因此杜正倫即授兵部員外郎及太子左庶子;而侯君集則官至檢校吏部尚書。魏徵死後不久,同年,二人牽涉太子承乾事件,分別被逐被誅。有人乘機攻擊,說魏徵推薦他們二人乃是結黨營私,互相吹捧而已,這已令太宗「始疑徵阿黨」,有點忿怒。
其後太宗又得知「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即是說魏徵曾把諫諍書稿交給史官褚遂良觀看,讓兩人對話之事留之國史,他勸諫皇帝可名傳後世,而皇帝則留下昏君的形象,令太宗非常不滿。當時另一位重臣戴胄,每當奏議完畢必將底本毀掉,奏議內容也嚴加保密,做法與魏徵大有不同。太宗盛怒之下,「乃停叔玉昏,而仆所為碑」,廢除了把衡山公主許配予魏徵長子之婚約,並「親仆其碑」。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自高麗一戰班師回朝,悵然感慨:「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故重新立起了魏徵的墓碑。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