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炎深信科技救災是未來發展方向,故致力研發多項智能滅火方案和產品。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理大研發的智能機械人無須人工操作,可自主鎖定火源並進行滅火。

理大學者:科技救災大勢所趨 可免消防員「以命換命」

【編者按】全球氣候變化伴隨着的極端天氣,導致世界各地天災愈見頻仍,嚴重威脅每個人的財產以至生命。即使像香港這樣的現代化城市,2023年夏天接連受強烈颱風和世紀暴雨衝擊,也一度面臨莫大困境。

面對形形色色的災害,全人類都嚴陣以待。本月舉行的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便通過歷史性協議,首度落實推動從化石燃料過渡其他類型能源,希望能更有效減碳減排。而同一時間,人類亦需要活用科技積極預防、緩減和應對災情,避免更多人陷於水深火熱的危難之中。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探討香港科研人員如何結合創新研發及先進科技工程,對抗火、風、水、土等相關災害,以科學力量守護大眾。

火的運用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香港每年平均發生逾三萬宗火警召喚,部分嚴重火災不但危及市民的生命,進入火場救援的消防人員亦要冒上巨大風險。香港理工大學消防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黃鑫炎,深信科技救災是未來發展方向,故致力研發多項智能滅火方案和產品。其中,俗稱「空氣炮」的「環形渦流炮(Toroidal Vortex Cannon)」,可實現在不需要水的情況下遠距離滅火,再結合無須人工操作、可自主鎖定火源並進行滅火的智能機械人,長遠可望應用於危險火場,專門應付不宜以水滅火,或人員無法靠近火場的特殊情況,以更好地保障市民和消防人員的生命安全。◆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陸雅楠

根據香港消防處2013年至2022年的數據顯示,全港每年約有300人因為火警而受傷,約20人更因此而喪生。部分嚴重火警會危及消防人員,個別特殊情況甚至無法派員到場滅火,其中一個經典案例發生在去年6月:元朗宏樂街電纜橋起火,導致天水圍元朗一帶大停電,數十萬市民受影響。由於火警現場為電纜橋,內藏高壓電纜,加上當時現場溫度甚高,電纜橋在高溫下發生倒塌。

考慮到進入橋底滅火風險較高,消防處遂決定首次出動以航天金屬製造的遙控滅火機械人,深入橋底滅火和降溫。

盼造更細更醒機械人自主鎖定火源

「這種需要人手遙控的(滅火機械人)已經有人在造,因此我們希望造出更智能、更細小,可以進入建築物內部,自主鎖定火源並進行滅火的智能機械人。」黃鑫炎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透露,團隊自去年起開展研究,目前已經造出原型。透過示範影片所見,當智能機械人巡視期間發現火源,就會自動對準並進行灑水。

他介紹,智能機械人可透過傳感器在黑暗和煙霧中自動識別火焰、燃料和人員,不需要人工操作,「我們亦正設計不同方案,例如利用新物料製作,讓機械人足以穿越火場,亦可以利用儀器把它吊進去,進行搜尋人員、滅火等工作。」機械人還內置了小型無人機,當遇上它無法進入的狹窄空間,就可釋放無人機進入偵測,輔助消防員工作。

「我們還在開發不同模塊,有些可以拋射滅火彈,還有一個新的技術,可利用氣流將火滅掉。」訪問期間,黃鑫炎安排學生拿出一套黑色裝置,由他負責拿着一塊正在燃燒的透明片,再由學生利用裝置對準火源,發射「空氣炮」,實現遠距離滅火。

原理如吹蠟燭 連射效果更佳

黃鑫炎分享道,團隊設計出的「環形渦流炮」可實現在不需要水的情況下,借助強勁的空氣渦流進行滅火,「其實原理就跟吹蠟燭一樣,但是它可以吹得很遠,並且將能量保持住。」

目前在實驗室的裝置較小,「我們之後會造一個很大的發射裝置,一米或兩米大,到消防處那邊試試它能滅多大的火。」黃鑫炎估算,那樣大的裝置,約可在十米距離外,滅掉約兩米高的火。假如一發「空氣炮」無法滅火,那就兩發、三發,甚至連發,「發射次數多頻密,視乎機械設計得有多巧妙,但愈多次效果肯定愈好。」

談到「空氣炮」的應用場景,黃鑫炎舉例指如電網發生火警,「消防人員無法斷電,又不能用水去滅,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全新方法,『空氣炮』是其中之一。」結合上述的智能機械人使用,長遠或有望實現智能機械人以「空氣炮」遠距離滅火的科幻情節。

不過,黃鑫炎坦言,基於香港法例等各種要求,要將新科技產品用於救援上並非易事,只有在技術極為成熟後才能逐點應用,「這個方向一定是對的,以往一些消防員因為救人而受傷,甚至死亡,『以命換命』情況應該要改善,假如讓機器代替執行救人任務的話,會比由人去救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