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志前往日本訪問,稱讚新幹線:「我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他鼓勵大家:「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中國人的步子確實越走越快。2007年,英國一所高校的調查研究顯示,廣州成為中國居民步伐最快的城市,比起十年前快了兩成,在全球位列第四,比東京、香港這些以快節奏聞名的大城市還要快。

如今,行走在北京、深圳、上海的街頭,你仍能感受到行人步履如飛。

「快」早已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時代含義。在深圳,「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上海浦東,「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就是在這種緊迫感中不斷創造發展的奇跡,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被我們壓縮到了幾十年。

如果把場景具象化,我們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快」。

中國第一台桑塔納小轎車用全進口部件組裝,歷時兩個多星期,2018年,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車從配件預定到整車出廠僅17小時;在遼寧大連,中國第一家私企想辦營業執照,為了進工商部門拿證照,等了三個月,而如今在大連自貿區,「一鍵辦理」只需3分鐘。

2018年,國家形象宣傳片曾用《中國一分鐘》呈現發展之快。如今,中國速度有了新量級: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求解特定數學問題約需200億年,而由中國科學家最新研製成功的「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只需要百萬分之一秒;5G手機用戶文件平均下載速率超139Mbps,觀看視頻的平均首次播放時延僅為0.56秒;深圳上百種事項「秒報秒批」,企業登記只需幾十秒……

一秒鐘,瞬息萬變,它在中國意味着你可以、或難以想像……

02

高歌猛進的時代,也逐漸多了「從前慢」的感嘆與追求。

譬如,人們能乘坐高鐵一天內兩次往返京滬,也能在公園裏慢悠悠地City Walk;城市裏,有短短數日就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也有10年間陸續來「定居」的陌生野鳥;無數年輕人能5G衝浪秒速吃瓜,也愛閑逛博物館品味歷史餘韻……

這不僅是人們「從吃飽穿暖到吃好玩好」生活理念的轉變,也是新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觀要求。

因為,利益格局變了,凝聚共識難了,做決定自然不能貪大求快。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些工作要做,不要怕耽誤功夫,事緩則圓。」

正如45年前,真理問題大討論帶來了「深圳速度」。2015年2月,雄安新區從「在京外設新城」的構想到明確的規劃綱要,歷經了38個月的前期研討,成為這座未來之城「雄安質量」的底氣。

人們開始破除對「唯GDP論」的迷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齊抓。

於是,我們看到,為了守護巴金筆下的「小鳥天堂」,人們可以多花1.8億給高鐵蓋上全球唯一的聲屏障;即便是「國之重器」港珠澳大橋,看見中華白海豚也要「讓道」,停工一等就是四個多小時;雄安城市建設重視保護歷史文化,堅持古樹不挪、古建築不拆、古牌坊不搬。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用了八年,讓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用了十年,改造4200多萬套棚戶區住房,圓上億人安居夢。

當高鐵試驗列車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全國20多個省區市還保留了81對「慢火車」,保持着平均40多公里的時速,在偏遠山區逢站必停,一兩元票價,幾十年不變。

深圳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見縫插綠」,建起上千座口袋公園;在陝西、山東、湖北等地,廣闊的鄉村也有十幾個國際認證的「慢城」……

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角落都要觸達,每個方面都要考慮——曾經特定領域的「快」,變成了齊頭並進的「慢」。

03

站在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高度,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到這種「快」與「慢」的辯證。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注重量」轉向「追求質」。單純地追求「快」不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一刀切地「慢」也不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加快」有45處,彰顯了改革需要「步穩蹄疾」。

人是發展的目的。過去吃不飽肚子,快速發展是第一位的。如今,人們想要高品質生活,「快」的內涵也要隨之改變,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文化進步、生態改善、全生命周期健康,一個都不能少。

我們需要在「慢」中積累「快」的力量。

事實上,人們此刻能感覺到的「快」,都離不開過去的「慢」。享譽中外的「基建狂魔」,其必需的「大國重器」空中造樓機,用了十幾年研發相關技術,經歷了四次技術升級階段;各地政務平台「最多跑一次」或「不見面審批」,上需國務院機構改革減少60多項部門職責交叉,下要各地打破部門藩籬、清理2.1萬多項證明;肉眼可見的天更藍、水更清,背後是長江江豚走了幾十年的回家路……

當然,現在的「慢」,也是為未來的「快」做準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縱觀歷史,英美的崛起離不開歷次工業革命的時代風口。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我國從「趕上」時代向「引領」時代的轉變,可謂恰逢其時。

中國做好了準備。北京中關村、上海浦東、深圳南山,以及杭州的互聯網、合肥的人工智能、西安的航空航天、貴州的大數據……全國遍布的創新高地,全球最多的研發人員、連年增加的研發經費,中國科技正蓄勢待發。

歷史進程從來不是長舸御風、一往無前的。1982年,面對激蕩的大時代,詩人的筆下,中國人民憑着韌性和拚力「搖起棹櫓」,在一次次漩渦中「從冰川期劃過了洪水期」「從赤道風劃過了火山灰」。

時代浪潮滾滾向前,如今,經過了45年的積累,「復興號」巨輪沿着高質量發展的航道,勢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在大海的盡頭,會有我們的笑。」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