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前集》第72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曰: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譯文
十句話說中了九句,未必有人稱讚獨特;若有一句說得不準,批評指責便接連出現。十次謀劃中了九次,未必有人歸功於你;若有一次失算不準,詆毀非議便紛沓而至。因此,君子寧願保持沉默而不衝動浮躁,寧願表現笨拙而不賣弄花巧。
註釋
(1)奇:奇特,獨特。《說文》:「奇,異也。」
(2)愆尤:罪過。愆,過失,《說文》:「愆,過也。」尤,怨恨,責怪,《廣韻》:「尤,怨也。」張衡《東京賦》:「卒無補於風規,祇以昭其愆尤。」
(3)駢集:一起聚集。駢,本指二馬並駕一車,後引申指並列、成對。《說文》:「駢,駕二馬也。」
(4)訾議:詆毀議論。訾,非議,《玉篇》:「訾,毀也。」
(5)叢:本指聚集,引申指密集、繁多。《說文》:「叢,聚也。」
(6)興:興起,出現。《說文》:「興,起也。」
(7)毋:副詞,表示禁止或勸戒之詞,相當於莫、勿、不要。《說文》:「毋,止之也。」
(8)躁:躁動,形容性急、不冷靜。
一個人的地位、名聲、能力愈高,大眾對其的要求和期望,必定也會相應提高。有時候,不論善人一生作出了多少義舉、醫生拯救了多少位病患、守門員全場阻擋了多少次射門,只要他們犯下一次過失,往往就會換來千夫所指。何以如此?無他,大眾對於表現突出的人,總是求全責備,俗語云「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即如是故。
從積極的層面而言,君子應當時刻提醒自己謹言慎行,盡力求善求美。據《論語·為政》曰:「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子張曾向孔子請教為官之道,孔子回答,為官必須多聆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再有把握,也要謹慎說話,減少錯誤的機會;多觀察,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再有把握,也要謹慎行動,減少後悔的可能。說話少錯,行動少悔,自然就能當好官了。
孔子提醒弟子,君子處身高位,自然眾望所歸,其言行舉止理應加倍謹慎,宜默默做好本分,避免犯錯致悔。因此,《論語》經常提醒君子要「慎言」,少說話多做事,反對「巧言」,要「訥於言而敏於行」,「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恥其言而過其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等。
孔子這些教誨,正與本篇《菜根譚》言「寧默毋躁」、「寧拙毋巧」的道理一致,重點皆在勸人默默做實事,不衝動犯錯,不刻意賣弄。
不單孔子,老子亦言:「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可見儒、道兩家都勸人要默默做事,無需多言,更不應巧言。
「寧默毋躁」並非畏事退縮
可惜,有些人誤解了「寧默毋躁」、「寧拙毋巧」的思想,以為其態度消極,勸人不要做事,結果衍生了世俗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處世方式。
其實,遑論《菜根譚》所謂十語九中、十事九成會有人詆毀,一個人就算從不犯錯,恐怕仍會遭人說三道四。但天下事務眾多,畢竟還是要有人來做,要做事就難保不會有過錯和失敗,如果僅因害怕被人指責就逃避不做,只不過是毫無擔當的懦夫所為!頂天立地的真君子,一言一行都不只考慮個人利害,而具有「參天地之化育」、「擔天下為己任」之宏大志氣。
如果認定自己所為是有意義之事,就不能怕別人非議,閒言閒語任由人家說去,自己的路自己勇敢去走,應做的事就盡心去做。只要時刻謹記,凡事恪盡心力、深思熟慮、實事求是,避免大意致誤,已然足夠。
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