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可說是的士電子支付業的寫照。5年前開發全港首個的士電子支付系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Yedpay高級經理陳智強表示,當年找來車行贊助,為3,000部的士免費更換智能咪錶,並跟支付寶香港和微信支付合作為司機提供豁免交易手續費,但單靠民間力量長期「燒錢」,終非長遠之策。由於缺乏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援,是次的士電子支付的改革行動最終無疾而終。
研物聯網和AI處理咪錶車資
陳智強估計,全港的士咪錶智能化的費用高達逾3,700萬元,若沒有政府支援實在難以推行。為打破將傳統的士咪錶升級需花費巨資的問題,近日Yedpay跟本地一家科創公司成功研發出新解決方案,在不更換新或舊計程錶情況下,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去處理咪錶上的車資,並連接支付工具,乘客可使用各種支付工具支付車資。
他指出,新方案的安裝成本很低,又不影響的士內的固有結構,有助加快推動的士業界邁向電子支付,「盡快將香港的士咪錶智能化,除有利推動電子支付外,也有助強化的士管理和提高的士服務質素,只要咪錶具備網絡功能,乘客上車前可以預知車費、最佳行車路線、司機身份外,還可以追蹤的士的去向,有助尋找失物,甚至為司機的服務作評分,真正提升香港的士業的優質形象。」
雲端的士是另一個出錢出力為的士業數碼化的公司。該公司營運經理高達表示,其團隊以行走機場線為主,經常接載海外和內地旅客,沒有App或電子支付平台,有客也難以成事,於是幾年前自掏逾40萬元委託IT公司編寫App,以及與VISA、Mastercard、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收款平台合作。
萬事俱備,司機也獲免收手續費,平台只向乘客收取3%手續費,但就卡在銀行過數手續費上。高達說:「平台每晚跟司機埋數時,也需就每宗電子支付交易付5元銀行過數手續費,看似不多,但假若我們的平台每天有100宗交易,豈不是要付500元?小數怕長計。」
同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數期」由T+3至T+7不等,意味着乘客繳付車費後,司機3天至7天後才收到錢,「相比之下,司機收現金不是更吸引嗎? 」
手續費和數期問題至今仍困擾雲端的士的電子支付發展,迄今只有6,000名司機加入計劃,眼見內地、日本和泰國大力推動的士電子支付,高達認為香港的確滯後,且不少行家其實願意使用電子支付,但申請開戶手續繁複,部分平台更需要提供的士叫車服務的App支付數千元的申請費。他強調,業界願「出雞」,但希望特區政府「出豉油」,從中協調為的士界爭取簡易和優惠的開戶方案,才可以推展整個的士業界邁向數碼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