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年頭10個月的整體罪案有75,670宗,較去年同期上升33.1%。其中暴力罪案有8,373宗,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4.9%;詐騙案有33,923宗,較去年同期飆升52.1%,佔整體罪案約45%,相對於疫情前和「黑暴」之前所佔整體罪案只有15.4%,詐騙案明顯大幅上升,其中涉及網上投資騙案的損失近25億元,為歷年新高。

今年頭10個月飆升的詐騙案涉及金額近41億元,其中網上騙案佔整體騙案約70%,案件主要來自網上購物騙案,佔網上騙案近35%,有7,739宗;網上投資騙案佔網上騙案近15%,有4,045宗,較去年同期上升1.6倍,損失金額達到24.9億元,為有紀錄以來新高,也較去年同期上升了3.2倍;求職騙案佔網上騙案近14%,有3,100宗。

涉及即時通訊軟件的騙案近月亦大幅飆升,由8月的112宗增至10月的1,514宗,絕大部分涉及WhatsApp賬戶。騙徒在WhatsApp發送大量「白撞」信息,或者利用互聯網搜尋器,用「WhatsApp」作關鍵字投放廣告,當受害人點擊假的WhatsApp網站連結後,會被引誘輸入個人資料及確認轉移戶口的代碼,騙徒就可登入受害人的WhatsApp賬戶,假冒受害人找他們的親友借錢。警方已通報電訊商攔截相關網頁,亦向相關搜尋器提出移除相關虛假廣告。

另一種令人擔憂的欺騙手法,是騙徒利用不同方法包裝,例如早前宣稱賣「狗肉」,或冒認商戶包括八達通、外賣平台的「毒Apps」,從而騙取用戶資料,甚至登入網上銀行戶口轉走受害人的金錢。

面對層出不窮的騙案手法,警方和銀行及通訊業界都不斷推展新的應對措施。上月,金管局已連接了警方的「防騙視伏器」至「轉數快」平台,在市民想轉賬到可疑戶口時就會自動彈出警示,直接提醒市民避免受騙。警方又聯同10間主要銀行成立反詐騙聯合情報中心,銀行職員會駐守中心與警隊並肩工作,就詐騙案實時向警方提供協助。

年底設短訊發放人登記制

通訊辦亦已聯同電訊商、警方、銀行業界及其監管機關合作,目標在今年年底與銀行業及電訊業開始實行短訊發放人登記制度,協助市民識別短訊發送者的真偽。

針對與虛擬資產交易相關的投資騙案,證監會和警務處已經在今年9月份成立了聯合工作小組,促進資訊的分享,加強調查中的協調和合作。雙方一星期最少兩次交換最新資料,一旦發現有嚴重個案,會即時合作採取跟進調查或執法行動。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