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大灣。作者供圖

◆ 良心

巴拉格宗景區的北部就是現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奔子欄鎮。傳說巴拉格宗雪山山神,是奔子欄日尼神山(心山)山神日尼巴烏都吉(英雄金剛)的妻子,兩人因發生爭執而積怨。巴拉格宗山神為了讓金沙江沖毀日尼巴烏都吉保護下的奔子欄,便放出一頭黃牛堵在金沙江中,想讓江水向西邊流。日尼巴烏都吉則派了一匹綠馬橫擋在西邊。於是金沙江水拐了一道彎後,依然從東邊流過,保住了奔子欄。孰料這竟造就了人間地理奇觀——金沙江大拐彎,也稱長江第一灣。

奔子欄位於德欽縣東南部,坐落在白馬雪山腳下的金沙江西岸,東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的瓦卡鎮隔金沙江相望。金沙江是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游,流域地勢險峻,山脈起伏大,因巨大落差,水流湍急。金沙江的一級支流定曲河及其兩條支流瑪伊河和碩曲河,在奔子欄與瓦卡鎮交匯地域一起投入自青藏高原穿山越谷而來的金沙江懷抱。從藏區腹地奔騰而來的金沙江,在即將衝破層巒疊嶂、峭壁萬丈的滇川要塞之時,突然有大股洪流湧入,迎面又遇到金字塔般的日錐峰,似乎想要在金光下緩解一下長途奔波的疲勞,於是一下子放緩波濤,不由分說就直接來了個180度的急轉彎,不經意間就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金沙江第一灣」(亦稱月亮灣),同時造就了「三山夾兩壁」之奇觀。由於這個大拐彎的彎道跨度很大又很長,竟跨越了四川與雲南兩省,於是又有了「一灣跨兩省」之奇跡。金沙江像碧綠的彩帶一樣繞神山畫了一個「Ω」形的弧線,創造出雄渾險峻、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傑作。大自然的力量真是神奇,它總是無聲無息地在歲月的沉澱中給人類留下寶貴的財富。

站在奔子欄的金沙江大灣觀景台上,看客無不被眼前景色所震撼。但見金沙江在日錐峰前瀟灑地畫出的一個「Ω」字形大拐彎,就像一條巨龍盤踞在山谷之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氣勢和魅力;江水波光粼粼,在陽光下閃爍着金色的光芒;兩岸的山峰高聳入雲,在藍天白雲下顯得雄偉壯觀;山間還飄蕩着縷縷白霧,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詩意。讓人在心曠神怡、蕩氣迴腸之際,驚嘆自然造化的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的博大精深讓人難以忘懷!

奔子欄海拔不高,怒濤滾滾、洶湧奔流而來的金沙江來到此地,江面豁然開闊,江水平緩。因此,奔子欄的金沙江渡口自古就是滇藏茶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是由滇西北進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當年吐蕃大軍和蒙古大軍都曾由此渡金沙江南征並在此駐紮,清政府曾在此處的金沙江段設渡口,並設汛駐兵。對岸是四川省瓦卡鎮,藏語「瓦卡」就是「渡口」的意思。由於地處滇川藏的連結點,奔子欄逐漸成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的節點和驛站。因為高原反應的原因,從南邊上來的雲南馬幫到這裏就停下,轉由北邊下來的西藏馬幫接手貨物。而西藏馬幫到了奔子欄,往往就把貨物轉給雲南馬幫南運。在滇藏茶馬古道興盛時代,奔子欄以出最能幹的「馬腳子」(藏語「臘都」,即趕馬人)而聞名於茶馬古道。奔子欄地處河谷之中,傳統上以農耕為主,但由於地少人多,金沙早已淘空,貧瘠乾熱的河谷養不活這麼多人,人們只有踏上茶馬古道去找一份衣食。由於南來北往的大量馬幫商隊,大多要在奔子欄經過或停留。所以這裏的男人就紛紛踏上茶馬古道,前赴後繼投身於馬幫。奔子欄的趕馬人特別能幹,一人就能趕八九匹騾子,有的甚至多達15匹。過去在茶馬古道上奔波的「藏客」,都願意僱用奔子欄的馬腳子。當時奔子欄每個家庭的男人幾乎都有趕馬幫走西藏的經歷。

在奔子欄,雖然趕馬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情,但許多在古道上冒死往來的趕馬人的故事仍銘刻在人們的心頭。生於1927年的阿努是奔子欄僅在的幾個老趕馬人之一。他15歲就開始為奔子欄一個叫尼瑪的「聰本」(藏商老闆)趕馬走茶馬古道,共走過5趟,其中3次經江孜南下到了印度的噶倫堡。當時一次要趕9匹騾馬,有時趕12匹。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27歲的阿努才結束了他的馬幫生涯,守着他趕馬幫掙錢蓋起的房子安穩度日。現在他還能幫着子孫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硬朗的身子骨中仍透出走過古道的人那特有的開朗、豁達和善良。卓瑪的父親曾趕馬走過12趟西藏,她母親就是她父親趕馬途中從麗江娶來的納西族姑娘,他們兄弟姐妹幾個都是藏族納西族結合和茶馬古道交流的結晶。但父親在她15歲時就去世了,過去闖三江走茶馬古道的生路早已割斷,他們家現在就只以農業為生。幸好現在可以靠山吃山,一年在山上找菌子出售就能換一兩萬元。

據奔子欄的老「馬腳子」講,過去走茶馬古道的馬幫,最為艱辛兇險的日子是進入藏區以後。在藏區,馬幫需要翻過梅里雪山、石卡雪山等高海拔地區,風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獸毒蟲,瘟疫疾病,隨時隨地都能置馬幫於死地。自然環境的嚴苛,擠壓着身處其中的人們,務必以更加誠懇的方式體恤彼此,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則成為簡明扼要的生存之道。在古道的千年運轉中,崇山峻嶺裏奔波謀生的經歷賦予了馬幫人的智慧和膽略,也讓馬幫人不懼死亡的冒險精神,埋頭苦幹、任勞任怨的勤勉精神,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和說到做到、絕無虛言的守信精神經千年而不衰。

70多歲的迪慶州藏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勒安旺堆,曾無數次到奔子欄研究茶馬古道,訪問過不少有名的「馬腳子」。他的深切觀感是:「為生存,為獲利,趕馬人幾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首先是生意上的冒險,馬幫活動在現代商業社會遠未成熟的時期,法律不僅不完善,在許多地區簡直形同虛設,馬幫要做的每一筆生意,都有着極大的風險,加上古代局勢不穩定,更增加了這種風險;其次是殘酷的自然環境,茶馬古道各條線路自然環境都異常危險艱苦;第三是沿途土匪強盜的威脅,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中國西南地區土匪強盜猖獗,儘管馬幫都是全副武裝,但仍不時遭到土匪強盜的襲擊,死人損貨的事時有發生。勒安旺堆由衷地認為,滇藏茶馬古道馬幫身上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的冒險精神:「哪怕在今天,那些職業探險家所謂的壯舉,跟當年茶馬古道上的馬幫生涯相比,也會黯然失色。」

1974年,滇藏公路通車拉近了雲南與西藏之間的距離,迪慶高原馬幫的馬鈴聲逐漸被汽車的汽笛聲取代,滇藏茶馬古道隨之走入歷史。後來又在奔子欄修建了橫跨金沙江的公路橋——「伏龍橋」,同對岸的溝通往來更加方便。

由於現代交通的發達,現在的奔子欄人幾乎連騾馬都不養了。有本錢的就買大卡車跑運輸,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他們祖先的事業。本錢不多的就因地制宜搞起各種副業,這裏出產傳統的民族工藝品,如手工製作的藏式摺桌、糌粑盒、木碗等,因茶馬古道的傳輸而早已聞名茶馬古道沿線城鄉。他們還縫製大批藏族服裝銷往西藏,那些藏裝色彩艷麗,做工精美,很受歡迎。近年來,奔子欄開闢了多處與當地茶馬古道和歷史文化有關的旅遊路線,國內外遊客不斷增長。因為交通要道的便利,有些人家還在穿過全鎮的214國道兩邊開設餐館、商店、客棧以及小超市和歌舞廳等,以茶馬古道的各種名號招攬生意,倒也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