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天(左二)闡釋最新研究結果。受訪者供圖
2018年至2022年生命健康科技初創公司數字

生物初創企數目五年增2.7倍 資金過河添科研力

特區政府 《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未來五至十年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制訂清晰的發展路徑和系統的戰略規劃,包括點明生命健康科技為其中一項策略科技產業。事實上,過去五年本港生物科技和健康醫療初創公司數目大增270%,可見相關行業已成為香港初創生態增長的核心推動力。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兼生命健康科技公司創辦人徐仲鍈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昔日要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大部分情況只能遠赴歐美尋求藥廠合作,但隨着國家以至特區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本港亦積極引進科技公司,加上內地藥廠持續進步,相信未來生命健康科技在本港將大有可為。◆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據香港投資推廣署的初創企業統計調查,過去五年本地初創公司數目持續增長約50%至3,985間,而其中,生物科技和健康及醫療行業的初創卻由110間大幅增加至407間,增幅遠遠拋離整體初創大環境。此外,香港生物科技融資規模亦已佔據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可見本港發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的潛力。

科創環境優渥 利好業界發展

「我們的產品在全球,也不是說唯一,但應該五隻手指數得晒,」談及其自主研發前沿生物技術,徐仲鍈顯得相當自豪,他介紹,自己與港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王海天共同創辦的貝思生物科技,是專注開發最前沿基因數據分析和疫苗設計技術的生物科技公司,他們通過運用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及人工智能,提供多種適用於新疫苗開發、疫苗優化及基因組數據的技術解決方案。公司目前正與多間藥廠、基因分析公司和健康機構合作,致力於推動技術的落地應用。

作為研究及知識轉移處處長,徐仲鍈肩負支持大學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職責,而他本人亦曾多次投入創業,除貝思以外,他早於2015年以「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的支持,將俗稱「眼底相」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商業化並成立「康訊生物分析」,這些年見證着本港生命健康科技的發展。

他形容,2014、15年前後是本港科研產業化的轉捩點,「有創科局的成立,而且有了專款(TSSSU)給大學,肯定開公司是一條正路。」至近年特區政府進一步聚焦支持科技產業,《藍圖》點名多個產業領域,加上大力「搶企業」促進本港團隊與國際接軌,以及現正開展的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資助大學研發團隊,種種措施均讓徐仲鍈對本港創科發展,尤其是對生命健康科技領域的發展充滿信心。

兩地合作解決「硬傷」

徐仲鍈亦指出,以「貝思」開發疫苗設計技術產品而言,相當依賴跟藥廠合作,而這是單靠香港難以解決的「硬傷」。「以往我們只能到歐美尋求藥廠合作,但我們的研發是一種顛覆性技術,藥廠它們本身已經有其市場,假如它們首要考慮的是投資者的利益,那根本無動機浪費這麼多錢去作新嘗試、做轉化。」因此必須找到有空間、願意嘗試,且以人為本的公司,才會願意投資到新技術之中,提升疫苗品質,而他相信內地正正有着眾多的合作空間。

「現在正是最好時機,國家相當富強,亦希望從事相關研發,假如這個科研在十年前做出來,也許無人問津,但現在很大機會有藥廠承接,」徐仲鍈分享,公司目前已跟四間藥廠商談合作,當中就包括內地藥廠,「而且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引進重點企業,至少讓它們有跟香港科研合作的理由和契機,讓它們有更多機會看到,香港科研成果可以媲美歐美,促成更多國際合作在香港發生。」

徐仲鍈又特別提到,普羅大眾也許尚未察覺太大轉變,「但我在大學做很多行政工作,就很感受得到,以前內地無資金可以流到香港,現在卻愈來愈多可以『過河』,資金兩邊流動,只要是好的科研項目就會有支持,令國家的科研力量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