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華夏腹地、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有二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國家確立的重要時期,重大事件基本都與中原有關,夏禹治水、商湯立國、武王伐紂、周公營洛、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群雄逐鹿,猶然在目。
日前,由大連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長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禮樂文明展」在大連博物館啟幕,共展出89件(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49件(組)。絕大部分展品來源於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遺址、三門峽虢國墓地等近年來正式考古發掘。今次展期直至2024年2月25日。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遼寧報道
中國素被稱為「禮儀之邦」,禮樂文明昌盛。「禮樂」二字是貫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核心,「禮」規範人的行為,「樂」感染人的內心。夏商時期,禮制禮法開始成形,至周代逐步完善。西周的社會在血緣基礎上建立一個結合宗法、分封、等級和世襲的制度,以鞏固一個強調高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周禮》內收錄有各種典章制度和儀式的規定,從國家典制到人們的服飾、建築、行為方式等等,無不受「禮」的精神所規範。此次展覽通過「禮樂文明」「國之大事」「社會生活」三部分,力圖從多角度對文物的功能、內涵進行闡釋,讓觀眾透過展品感受到三代之「禮」與當下的密切關係。
青銅禮器 陳列廟堂
用青銅器鑄造禮器是青銅技術傳入中國後的最大特徵。商周時期,人們在銅器鑄造的實踐中,渾鑄、分鑄、熔模、嵌錯、模印等工藝相繼出現,將青銅冶鑄技術推向高峰。西周在商朝的基礎上,發展出以青銅鼎、簋為中心的禮器組合,鼎和鐘成組出現時,體形大小依次遞減,稱為「列鼎」,陳列於廟堂之上;而「列簋」則由多個大小相同的簋排列而成。在列陳鼎簋之外,還配以編鐘、編磬等,形成了「鐘鳴鼎食」的場面。
《左傳·宣公三年》有一段王孫滿與楚莊王的對談,展現了青銅鼎與三代政權的密切聯繫。青銅鼎的變化,與政權的更替息息相關,這也是一言九鼎等與「鼎」相關的一系列成語的釋義之源。彼時,周王室衰微,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不甘偏居一隅,來到周代都城洛邑附近,向周王派來的使者王孫滿詢問政權的象徵「鼎」的情況,這也是成語「問鼎中原」的出處。而楚莊王的兒子——令尹子庚自作鼎「王子午鼎」,也是此次展覽的重點展品。
「王子午鼎」一組7件,鼎高和口徑均為62厘米,鼎的上體裝飾六條昂首曲腰揚尾的扁體怪獸,怪獸口銜鼎沿,獸角翹起,須尾飛揚。蓋上飾兩道蟠虺紋,束腰有一道箍稜,浮雕蟠虺紋,腹部飾重環紋,頸部和下腹飾蟠虺紋,足上部飾浮雕變形獸面。繁縟生動的裝飾,充分反映了楚文化特有的藝術魅力。鼎內壁及底部有銘文14行84字。大意是:「王子午自鑄銅鼎,以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此為準繩。」
在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器作為高端的器物,除禮器用途外,也較多應用於兵器的製作,青銅兵器較之其他材質兵器具有更大的優越性。鏃、矛、戈、鉞、刀等廣泛出現,隨着戰事漸趨劇烈,兵器鑄造工藝越見精工,形制不斷改進,殺傷力亦增強。這一時期,車戰是主要的作戰方式,而其數量更是綜合國力的象徵,多以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來形容諸侯國軍事力量的強大。
藏禮於器 比德於玉
玉器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物質特徵,三代以來,玉是君王公侯獻祭山川、祖先的靈物,玉之藏禮於器,是天子貴族朝聘、賞賜的家國重器,同時玉之為佩,節其行止而達其禮儀,玉器成為體現禮制儀節中的重要物質載體。西周時期組玉珮的盛行,不僅是美觀的體現,更是等級的標誌,同時因為古人將玉比德君子,因而佩玉的貴族也被賦予了道德化的象徵。
展品中的國家一級文物玉牛,是商代晚期少見的圓雕玉作,牛的形制也實屬罕見。器物因物賦形,精巧可愛,刀工嫻熟,極具商代崇尚自然的紋飾特點,象徵性與裝飾性統一,是商代晚期玉雕的主流,展示了商代方國玉器製作的高超工藝水平和審美觀。
與玉牛同台展示的另一罕見的西周時期「陰陽玉人」,整體呈方管狀,圓雕,兩面紋飾相同。頭頂兩側各飾一隆起髮冠,方臉、臣字目,雙臂抱於腹前,臂與身軀之間均有一穿孔。「陰陽玉人」在三門峽虢國墓出土時,位於墓主人腰部右側,專家認為很可能是掛飾或其他器物上的裝飾。
玉龍佩是戰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佩飾玉,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這一時期的單體玉龍脫離了春秋晚期該類器物較為單一的造型,出現了更多的新樣式。楚國玉龍更是以其飛揚靈動、雄奇豪放的藝術風格成為其中的代表。展品中的戰國時期「青玉透雕龍形佩」,出土時為一對,將兩件玉珮合併,卻並不能完全重合,其大小略有不同,但造型相同,玉質、沁色基本一樣。專家推測,應是用一塊玉料切開,再分別製作造型,雕琢紋飾。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夏代是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起兵滅夏,建立商朝。商朝500多年間曾五次遷都,五個都城中的四個都在河南境內,目前在河南的偃師市、鄭州市、安陽市都發現了具有王都規模的遺址。
商王盤庚時最終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其後更不徙都。清末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歷史被確立為信史;而1928年起,殷墟的多次發掘,除了發現許多重要遺址和墓葬,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外,同時培養了中國的第一代考古學家。2006年,基於其重要文化意義,殷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周時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戰爭。建造殿堂宮室、外出征戰、祭祀祖先,王和貴族都要進行占卜以預知吉凶,並以犧牲獻祭給祖先和神靈。用龜甲、牛肩胛骨進行占卜,並記載占卜內容和結果,這些占卜記錄稱為卜辭,而所用的文字即為甲骨文。從此次展品中的商代刻辭卜骨,觀眾仍能感受到先人對占卜的重視程度。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夏商周三代文明是大河文明之源。這一時期,人們擺脫了原始的迷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一次飛躍。農業生產上確立了傳統五穀耕作的基礎,物質文化上創造了登峰造極的青銅文明與輝煌燦爛的禮玉文化。夏商周時期確立的禮樂制度左右着人們的行止,影響中國後世許多政治理念、社會倫理,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與物質生活的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