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理
第七屆區議會選舉圓滿落幕,產生了176名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員和88名地方選區議員,將與委任議員及當然議員一起組成香港特區新一屆區議會,是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完善地區治理的具體體現。但偏偏有些人雞蛋裏挑骨頭,詆毀本屆區議會選舉投票率低、代表性不足云云。這種說法是抹黑完善選舉制度的成果,是「軟對抗」的一種表現。一個好的民主制度,關鍵在於選出愛國愛港、有志向有能力服務社區的候選人。選舉是為了建設社會而不是為了撕裂社會,因此投票率高低不應是民主制度的目標。
有人拿現屆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與2019年上屆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相比,上屆投票率逾70%,現屆則為27.54%,從而認為投票率過低。這種說法是混淆視聽。
首先,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那一年發生了修例風波和連串黑暴,全社會都處於一種高度政治化的撕裂狀態,因此那一年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是超高的。其實看看歷史,2015年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是47%,2011年是41%,再看遠一點,在2000年之前,1988年至1999年,歷屆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都只是30%至35%之間,比起今屆的27.54%差距不大。2021年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30%,與今屆區議會選舉相若。可見從更長的歷史跨度來看,30%左右的投票率屬正常水平。現在的社會氣氛與2019年不可同日而語,當年在反中亂港分子的煽動教唆下,社會劍拔弩張;現在則是進入「愛國者治港」下由治及興的新時代。在平和的社會環境下,投票率較低是符合選舉規律的。
其次,現屆區議會選舉的選舉制度與上屆不同,拿兩屆選舉的投票率來直接比較沒有意義。上屆選舉是舊選制,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後,現屆區議會由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區議會地方選區選舉,以及當然議員四種方式組成,直選的地方選區選舉只是區議會組成的其中一部分。
更為重要的是,選舉的目的是為了建設而不是撕裂,不應太看重投票率的高度。一個好的民主制度,關鍵在於廣納賢能為社會辦實事。從歷史經驗來看,無論是本港還是外地,過高的投票率一般意味着社會高度政治化、矛盾激烈,正正是不同派別互相攻擊,才會出現過高的投票率。相反在社會聚焦經濟民生建設的時候,投票率反而會偏低。尤其是現屆區議會選舉有了嚴格的把關,各候選人都是愛國愛港人士,都有服務社區的經驗和能力,因此部分選民認為各候選人都能接受而沒有很積極去投票,是可以理解的。這絕不代表這些選民不認同新的選舉制度。
現屆區議會選舉中,399名參選人來自不同政團社團、不同群體階層,充分展現出多元化、專業化和年輕化。在競選過程中,參選人都立足社區、着眼民生,緊緊圍繞交通、安老、託幼、醫療衞生、公共設施和社區未來發展等地區治理中的現實問題提出政綱和展開政策辯論。這種理性平和的選舉過程,讓廣大市民深切感受到選舉與自身利益相關,深切感受到這是真實、管用的民主。
上屆區議會投票率超高,但結果是區議會成為反中亂港分子的舞台,這些政客在香港國安法落實後紛紛如鳥獸散,令眾多社區問題得不到解決。現屆區議會選舉雖然投票率不算高,卻是實幹型區議會,可以切實改善市民社會,建設美好社區。請問哪個結果才是市民想要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