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出生於鄉下,就關心着從鄉下到城市的農民工,這種關心竟然幾十年了,才明白自己還不是城市人,最起碼不純粹。」著名作家賈平凹新書《河山傳》日前正式出版發行,這也是他的第20部長篇小說。該書講述了1978至2020年間幾代進城農民的故事,透過「小人物」看「大世界」 ,從「小悲歡」中體現「大情懷」,堪稱一部小人物的「列傳」 ,被評論家譽為是一部地地道道具有現代意識、講述中國變革時代經驗和中國故事的小說。◆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圖:木南
繼2020年9月出版發行《暫坐》和《醬豆》之後,這一次賈平凹又將筆端聚焦於都市生活中的人情冷暖。《河山傳》中的主人公是陝北來西安打工的農民洗河,他在輾轉漂泊中邂逅了民營老闆羅山,從此演繹出一段段小人物與大世界之間發人深省的故事。
《河山傳》承襲了賈平凹世情小說、筆記小說和志人小說的傳統,以時間為經,人物與事件為緯,以兩個代表群體的命運來書寫4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間交織着民營企業家的風雲際會、社會世風人情,以及幾代進城農民的命運走向和故事,生動描繪出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
「《河山傳》依然是現時的故事,我寫不了過去和未來。」 《河山傳》寫於2022年春天到2023年的夏天,在早前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舉行的新作分享會上,賈平凹坦言,回顧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他希望在這部小說裏把中國人的生活狀況、精神變化、風氣流轉、人性變化寫出來,把自己的所觀所感所想寫出來。「作家要多關注這個社會,研究這個社會,打量這個社會,這樣你才能有自己的發現。」賈平凹認為,只有當你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地方,你發現了別人沒發現的地方,這樣才有更好的創作。
寫作自在又磨人
賈平凹出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可能正是因為出生於鄉下,所以多少年來他一直關心着從鄉下到城市的農民工。「理性和感性如何結合,決定了人的命運。《河山傳》中的角色如此,我也如此。」在《河山傳》後記中,賈平凹用較多的筆墨記錄了自己在創作這部小說時的心路歷程。「寫作中縱然有龐大的材料,詳盡的提綱,常常這一切都作廢了,角色倔強,順着它的命運進行,我只有嘆息。」當賈平凹感覺自己的思維和創作深陷於「泥淤」中難以拔腳,時代的洪流無法把握之時,他突然便感到一種疑惑:「我選題材的時候,是題材選我?我寫《河山傳》,是《河山傳》寫我?」
和他的創作思維相似的是,在寫《河山傳》時,賈平凹每日的進度並不快。「寫作的樂趣在於自在,更在於折磨。這如同按摩,拍打疼痛後的舒服。」賈平凹說,每日寫幾千字或幾百字,或寫了幾百字幾千字後,又在第二日否決了,拿去燒毀,眼看着文字灰飛煙滅。但焦慮之後,去睡覺,閉上眼,他看到更多更清晰的山川人物,魚蟲花鳥。
小悲歡大情懷
在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王堯看來,《河山傳》為文學界重新認識賈平凹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角度或者路徑。它延續了「小人物大世界」的整體框架,通過大量小人物的細節,勾勒出了連貫的歷史脈絡。
「看了《河山傳》,我腦海中冒出的一個關鍵詞是『重疊』。」王堯表示,《河山傳》中所有小人物的細節、插曲、變化疊在一起,所有社會人情、倫理疊在一起,賈平凹在這個意義上寫出了當代中國的變化,寫出了人的命運的偶然性和不尋常。他進一步指出,賈平凹創造了他的文學世界,在這部新作裏既看到了人的命運,也看到了命運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給大家留下了豐富的想像。
《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亦表示,一個優秀的作家,總能精準地抓住時代特徵並表現出來。賈平凹一直在為時代畫像,他是時代的記錄員。「賈平凹的作品裏始終有一個潛文本,那個潛文本和隱藏的視角是他的精神原鄉,是一個住在城裏的農村人在不斷地觀察生活。」他同時表示,《河山傳》可能是賈平凹作為優秀作家一生追求的作品,體現了賈平凹強大的想像力和洞察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