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1937年《紐約時報》等報道日軍「百人斬」罪惡 具重要史料價值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8日舉行2023年新徵文物史料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年新徵集到1,103件(套)文物史料。其中,美籍華人魯照寧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其在美國四處搜尋的125份美國報紙,其中兩份報紙明確報道了兩名日本軍官進行「百人斬」競賽的罪行。學者指出,這是第一次見到西方媒體對「百人斬」殺人競賽進行報道,這些報紙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物和展陳價值。
本次魯照寧捐贈的報紙包括《紐約時報》《芝加哥每日論壇》《舊金山紀事報》《紐約世界電訊》《聖路易斯郵報》等14種,這些報紙報道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初期日軍對上海和南京等地進攻、日軍暴行,以及中國抗戰等內容。
300名中國人在江堤被殘殺
其中,1937年12月6日美國《紐約時報》和1937年12月14日美國《芝加哥每日論壇》,均轉載了日本報紙中有關兩名日本軍官進行「百人斬」競賽的報道。《紐約時報》報道中說:「來自上海前線的一份電報詳細介紹了兩名日本少尉之間的一場比賽,看誰先殺死100名中國人。26歲的野田毅和25歲的向井敏明,把賭注壓在了這項成就上,並一直在努力贏得賭注。」
《芝加哥每日論壇》報道中說:「根據《東京日日新聞》今天的報道,兩名日本中尉比賽看誰能先殺死100名中國士兵,結果都殺了超過100人,雙方打平殺了106人,他們又同意重新比賽殺到150人為止,12月6日是89比78,12月1日是56比26」。
1937年12月18日美國《舊金山紀事報》以《記者描述了南京的混亂》為題,轉發了美國記者斯蒂爾的報道:「『如同在地獄裏的四天』是對南京被包圍和被佔領最恰當的描述。我剛剛登上『瓦胡』號炮艦,我是自從日軍進攻南京以來第一批離開首都的外國人,當我們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看到的最後一幕是300名中國人在江堤前被無情地處決,那裏的屍體已經堆積沒膝。這是過去幾天南京瘋狂景象的典型寫照。」
1938年1月25日美國《紐約時報》則有日軍在南京持續實施暴行的報道。報道中寫道:「南京處於無政府的狀態,暴行在持續,秩序混亂。」
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認為,這些報紙有《紐約時報》《芝加哥每日論壇》這些影響力比較大的媒體,也有《巴拿馬明星報》和《費城記錄報》等我們平常比較少見的報紙,種類豐富,包括了當時的原版報紙以及合訂本報紙。這些報紙報道了日軍侵華期間美國各媒體關於日軍在南京等地暴行,以及西方世界的反應,尤其是第一次見到西方媒體對「百人斬」殺人競賽進行了報道,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物和展陳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