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全港有逾6.6萬多名註冊和登記護士,令香港千名人口中的護士比例落後於一些已發展國家及地區。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副主席馮權國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護士荒已造成惡性循環,因為人手不足令工作環境惡劣及壓力過大,難以挽留人手,流失更嚴重。在人手不足下未能改善服務,縱使不少院校也開辦護理學課程培訓護士,但仍無法吸引年輕人受訓入職補充新血。他坦言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乃無可厚非,只望人手增加可改善工作環境和壓力,吸引更多本地年輕人受訓入行。

安老業「搶」護士 加劇人手荒

2022/23年度,香港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護士流失率均超過一成,其中超過2,500宗為非退休流失。馮權國指出,除公營醫療機構護士人手緊絀外,特區政府推行居家安老、發展社區醫療服務,需要更多護理人手以滿足需求,故護士短缺情況會愈趨嚴重。

目前,除現時兩間大學的護理學課程培訓註冊護士、醫管局2008年復辦護士學校外,都會大學、明愛專上學院、東華學院等亦有護理課程,可培訓更多註冊護士和登記護士,醫管局亦鼓勵醫院的健康服務助理(HCA)修讀登記護士課程,日後再進修註冊護士課程,惟仍未能滿足需求。

「首先香港護理水平要求高,修讀護理課程頗辛苦,考取護士管理局的註冊護士執業資格並不容易,就算想讀,成績欠佳亦未必讀得成。」馮權國指出,就算成績達標,修讀這些課程的年輕人亦不多,主因是工作環境欠佳,一名護士要應對多名病人,令護士流失情況高企,並陷入惡性循環。

望增人手減工作壓力 吸引新血

「其實考取到註冊護士資格,起薪點不低(新入職底薪連津貼3.5萬元),讀到唔憂無人請,但公營醫療機構不夠護士,工作繁忙,太忙更容易有錯漏,不但被上級責備,更可能造成醫療事故,所以壓力非常大。加上護理人手少,好多時未能即時回應病人訴求,會被責罵,不止護士,病房支援人員亦十分受氣,令流失持續,人少亦令新血卻步。」他說。

馮權國指出,不少公營醫療機構的護士會流向私家醫院,因為私院護士同一時間應對的病人較少,「工作環境相差太多。」倘特區政府引入外地護士,以紓緩人手短缺問題,有助改善公營機構工作環境,減少壓力,或有助吸引多些本地新血,「最理想能夠請到本地年輕人受訓入行,不需要再用外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