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普通話教育開始受到重視,並在學校教育中逐漸推廣。即便如此,半個世紀後的香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說流利的普通話。由於香港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與內地存在差異,學習普通話對每個香港人來說,仍然存在一定的難度。

雖然普通話和粵語同屬漢語,但詞彙和文法上卻存在不少差異。例如用詞習慣的不同,「湯匙(普)」與「湯羹(粵)」、「球鞋(普)」與「波鞋(粵)」、「圍巾(普)」與「頸巾(粵)」;又如語序的不同,「你先上車(普)」與「你上車先(粵)」、「多吃一點(普)」與「食多一啲(粵)」」、「你多說幾句(普)」與「你講多幾句(粵)」。大家在說普通話時,若照葫蘆畫瓢、套用粵語的詞彙與語法,容易形成錯誤。

漢語拼音是學普通話基礎

除此之外,香港亦缺乏普通話語言環境。大部分香港人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幾乎習慣使用粵語或英語溝通。相對而言,使用普通話的機會較少,即使你想多說普通話,也沒有機會。試問一下,在少聽、少講和少練習的情況下,又怎能學好普通話?

如此,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呢?首先,要學好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基礎,先從聲母、韻母、聲調着手,如平翹舌「zh、ch 、sh」 與「z、 c、 s」的正確發音;前後鼻音「n」與「ng」的區別。如果把語音知識弄混,將錯就錯,久而久之便難以糾正。其實學習普通話時,只要熟練運用拼音的拼讀技巧,就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創造語言環境 多聽多講

其次,要創造語言環境。其實大家可以透過觀看國語電影、電視節目、舞台劇等方式,讓自己沉浸在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加強聆聽與理解能力。同時,也可以參加坊間的普通話社團,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或交流學習心得,總比孤身一人學習要強,這不僅能增加說普通話的機會,還能互相勉勵,一舉兩得。

再者,注重實踐應用。學習普通話不僅是為了應對考試或工作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假期時,我們可以到內地不同城市旅遊,參觀名勝古蹟的同時,亦是一次普通話的實踐應用。不要害怕說話,因為沒有人會取笑你的普通話發音是否標準,用詞是否正確,試着與別人交流,只有不斷使用才能鍛煉口語水平。

總之,學習普通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指望一蹴可幾,且須多聽多說、持之以恒。終有一天,大家都能說一口標準而流利的普通話。

◆ 鄧景賢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