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水果特別鮮亮。作者供圖

連盈慧

這幾年十分奇怪,一個月裏頭,幾乎氣溫都不依季節變化,甚至可說混亂到四季不分(更正確的說法還是「兩季半」都不分),大半年氣溫不是徘徊在春就是夏,秋季差不多已無形地消失,大不了閃閃縮縮涼風輕輕吹過三幾天吧了。

服裝店尤其叫苦連天,本來每逢農曆七月十四過後,天氣轉涼,夏季衣服準備入倉來個換季大減價,推出秋季時裝可以引客做好生意,誰知15度天氣才過兩三天,氣溫又回升到20多度,舖面夏天衣物又得原封不動。

轉眼立冬,患得患失,厚裝衣物係咁意掛出幾件,短袖衣物還未敢全部收藏呢,小雪大雪都不見雪,擔心冬天「屈尾十」漏跑,到時春天提早搶閘了。城市人睇天氣穿衣固然不便,吃呢?20多度的冬天會不會有人想到進補?食肆的火鍋難不倒,大不了可開空調補添情調,反正這已是夏天常見的場景,只是不知食客會不會擔心食羊腩煲補出鼻血。

飲食看天時,俗語有說「不時不食」,有個嗜魚前輩常對人說,他幾十年吃魚經驗,就是完全信服那句口訣;「春鱅夏鯇,秋鯉冬鯪」意思是春天塘魚肉鮮,夏天鯇魚味爽,秋天鯉魚清甜,冬天鯪魚膠質多,最宜做魚滑。

可是近年碰上秋冬多行春夏令,改變了魚的生態,魚的情緒也不好,肉質也有了改變,唯一妙在塘魚春享到夏,味道才差不過鯇魚,只不知秋風吹不到鯉魚塘,鯉魚是否甜美了;冬天鯪魚球必然沒有天氣正常時好滋味吧。 

蔬果亦然,俗說冬天蘿蔔夏天薑,都是補身妙品,如今冬行夏令,講究進補,該吃蘿蔔還是薑?

蔬果當然也受時令影響,根據前人經驗,往往是不同季節吃不同蔬菜,一旦不依時令,本來季節性應吃的蔬果,也會失去原有的清香,當吃到果肉微硬不軟的香蕉,筋多味淡的菜心,還不是非時令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