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貨殖列傳》介紹了多名傳誦一時的商人,他們一方面經營有道,富甲一方,另一方面以商人的身份為社會帶來價值,促進人類社群的福祉,加上取之有道,具備儒家所尊崇的君子特質。這些商業典範當中,不少是由政入商的,例如姜太公、管仲等,而司馬遷又花了不少篇幅書寫范蠡的事跡,從中可見傳統智慧的價值。

范蠡雖然出身貧寒,但自小勤學,聰明睿智,後來由楚國投奔越國,為越王勾踐出謀獻策,助其完成霸業,但他並未躊躇滿志,爭取更上一層樓,反而急流勇退,藉助自己在從政時所累積的經驗,移居至齊國經商。他三次經商成功致富,又三次散盡家財,這種灑脫的人生態度,十分值得現代人從中借鑒。

「反向操作」反而盈利

貨殖列傳介紹了范蠡經商的成功之道,例如他懂得「持盈待時」,即在貨物價廉時買入,等待它供應減低、需求上升時賣出,從而賺取利潤,他在夏天蒐購皮毛,冬天買入薄紗,大旱之時買船,洪澇之時購車,表面上與主流的交易活動背道而馳,實際上他能着眼於長遠的供需周期,而非眼前的利益,這種「反向操作」往往為他帶來上百倍的利錢。

此外,范蠡亦明白「積著之理」。他認為從事貿易時「務完物,無息幣」,加快手上商品和貨幣流轉,一方面避免囤積居奇,確保自己的商品品質優良,為市場帶來可靠的產品供應,同時不會讓自己手上持有過剩資金不做買賣,保持市場的活力。

不但如此,他亦明白「農商俱利」的道理,與農民訂立商品收購協議,如果價格商品在交收日上漲,范蠡會按照上漲的價格收購,反之則按照協議價格給付,雖然短線而言他有可能會虧損,但與持份者(供應商)建立了長遠的互信關係,為他的營商事業覓得穩定、可靠的合作夥伴。

更重要的是,范蠡並未因賺取大量財富而忘記身邊有需要的人,司馬遷記他「富而好行其德」,「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反映其深明財富並非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商人可利用自己的優勢,即強大的資本力量,實踐君子的精神,博施濟眾。

時人稱譽范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既幫助賞識自己的人建一番事業,又有從政治高峰引退的覺悟,更在經商的過程中活用傳統智慧與文化精神,從而取得成功。

◆ 蘇澤民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