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於網誌撰文表示,香港金融市場具備「國際性」、「綜合性」及「增長性」的特點,所謂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幾代香港人打拚的成果,在中央的支持下不斷發展、鞏固,即使近期遭遇環球經濟前景不明和地緣政治不穩而有所起伏,亦無損香港金融市場根基。所謂「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論調是極少數人歪曲抹黑之說,完全與事實不符。

近日有網民聲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許正宇嚴肅指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一座高樓或一塊石碑,其成就倚靠的是「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政府、監管機構和業界的長期耕耘,以及國際投融資者的口碑,不是個別勢力施加壓力即可使之倒下,特區政府有信心、底氣和能力持續建設一個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國際金融中心。

的確,今年以來港股走勢跑輸周邊市場,恒生指數由年初的20,000點左右至昨日跌至不足17,000點。但應該看到,股市波動性甚大,過去5年,恒指每年平均高低波幅達七八千點,一年漲跌百分之十幾二十是等閒事。恒生指數成立以來經歷很多高峰低谷,不能因為一時的市場情緒波動而改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港股今年表現不佳主要受環球經濟不明朗和地緣政治不穩所影響,尤其是美國去年大幅加息之後,今年全年仍長時間維持高息,無可避免地制約了股票這類風險資產的估值。然而必須看到,香港金融市場根基穩固,韌性十足,即使面對外圍風高浪急,不少業務仍繼續錄得增長。

許正宇在網誌中引用了大量數據,包括: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於今年10月底為30.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4萬億元,按年上升17%。在產品發展方面,受惠於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南向通交易量持續增長,以及近年來一系列的市場微觀結構改革,ETF今年首十個月日均成交金額達116億元,按年增長25%。衍生產品市場方面,同期日均成交合約張數總額超過135萬張,按年增長7%。這些細分數據都進一步體現了香港作為環球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不能僅僅以一個恒指的高低論英雄。

必須看到,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金融市場近年在互聯互通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北向股票通的標的範圍於今年3月擴容,帶動今年第二至第三季的日均成交增長至超過1,130億元人民幣,比今年首季增長17%。今年首三季度,債券通的「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額達405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26%,創下歷年新高。香港正持續與內地溝通,計劃將人民幣櫃台股票納入「南向通」的交易範圍,將可進一步便利內地投資者參與香港股票市場。

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憑藉自身的獨有優勢,不斷鞏固作為國際投資者通往內地門戶,以及內地投資者進軍海外窗口的雙重角色。與此同時,香港擁有十分完善的結算及交易後市場設施,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提供一系列人民幣資產管理及投資選項。隨着國家的發展,香港金融市場面對的機遇肯定大於挑戰。特區政府亦聯同各監管機構,不斷推動落實新的政策措施及項目,堅持國際化特色,繼續為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增添新動力。

回歸以來,香港經歷過「金融風暴」、「金融海嘯」、沙士疫情等多次衝擊,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能屹立不倒,證明香港根基穩固、韌性十足。未來香港只要不斷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前景必定更亮麗,時間會證明那些唱衰香港的人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