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隨着互聯網、信息科技與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據已經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後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和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具有金融和科技雙重屬性的數字金融也已成為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有力保障。
在金融數據和數字技術雙輪驅動下,通過積極穩妥發展融合支付結算、信息處理、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為一體的數字金融,可以促進金融業要素資源實現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精準化匹配,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更好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把握共享「大文章」特質
發展數字金融,要牢牢把握它和其他四篇「大文章」共享的政治性、人民性、專業性和金融促進包容性、開放性、共享性增長的特質。金融機構應進一步依法合規加快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渠道和手段主動有序拓展客戶,以數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務能力與質效,以用戶導向來設計和提供更為簡單、易用、便捷、豐富的便民性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徵信、稅務、海關、公用事業、社保等多維度數據的全面運用和智能化、標準化的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結合風控模型和智能算法,批量構建全面、準確、快速、精細的客戶畫像和需求拼圖,以業務授信審批、反欺詐、風險預警、貸後管理及催收等各環節、全流程的數字化風險管理來推動金融機構願貸、敢貸、能貸、會貸,在有效、加速、便捷、批量獲客和個性化、定製化、差異化服務的基礎上更好地滿足客戶和企業的信貸需求,特別是在傳統金融服務邊緣的個人和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涉農主體等客戶短期、小額、高頻、急用、分散的信貸需求,進一步提升金融為民利企在覆蓋觸達、產品供給、服務支持等方面的力度、精度、準度、效度,通過增量、擴面、降本、控險、提質、加速、優化結構,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支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完善數字金融治理
發展數字金融,要築牢科技與金融監管的防護牆,強化與完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規範數字金融健康發展。要以金融監管與服務的數字化、科技化、智能化、現代化來適應金融活動的數字化,提高數字金融治理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水平,完善主管部門和監管機構職責。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效能,依法將所有數字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予以覆蓋,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杜絕監管漏洞和監管套利,不斷提升監管透明度,公平、公正維護金融秩序。要深入推進和有序協調數字金融發展創新試點、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試點、數字金融監管工具試點和服務示範區、金融業務與科技服務風險隔離機制等工作,有效釋放金融改革動力。要強化系統性風險和金融科技創新監測分析,建立健全數字金融的風險監測與評估機制、風險源頭管控與動態排查機制、風險預警響應機制和具有硬約束的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實現風險早發現、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對防範化解數字金融風險做到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分類施策、全面清理、穩妥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有序推動數字金融基建
發展數字金融,要積極、穩慎、有序地推動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機構要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來穩步提升金融科技應用能力,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要統籌規劃數字金融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連接、互通、融合,構建從基礎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到綜合應用再到網絡互聯、數據互通、系統互融的良性循環,要在保障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推動數據在金融行業的有序共享與綜合應用,構建安全、合規、統一、開放的金融數據要素平台。要在統籌發展與安全、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前提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從境內數字金融產品、服務與綜合解決方案出發前瞻考慮面向跨境、海外和全球的規則、技術、標準、認證和平台搭建,促進建立穩定、平等、均衡、包容的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秩序。
堅持促發展防風險並重
發展數字金融,要努力構建更優良、穩定、完善、可預期的創新環境和發展格局。要堅持促發展和防風險並重的基本原則,處理好隱私保護、信息安全、數據確權、數據鴻溝、金融排斥、金融穩定、風險外溢等問題與挑戰。要持續深化改革,破除機制障礙,強化科技賦能,營造激勵創新的市場競爭環境,建設行業自律機制,清理妨礙創新的制度規定和行業標準,加快創新薄弱環節和領域立法,出台數字金融產業頂層設計與發展政策,強化產業技術政策和標準的執行監管,引導數字金融產業有序發展。要推進數字拓展相關應用場景、數量、類型、內容與應用體驗,堅持科技引領、人才驅動,加大數字金融戰略性理論性研究、技術研發合作和產品服務創新力度,積極探索金融數據資產的治理、管控、存儲、使用、價值發現、交易、融資,以數字技術驅動金融現代化、資產數字化、數據價值化、服務產業化和數字金融新生態融合升級。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