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今日繼續訪港行程,下午分組到訪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與兩校共1,100名師生深入交流,講解國家航天科技發展的最新情況,並就不同航天範疇包括航天科技、太空生活、航天員訓練等作分享。

在理大,多名曾有份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青年科研人員及學生都有出席對話活動環節,他們對親身與航天員及各專家緊密互動深受感動及鼓舞,特別是航天員們分享在中國空間站生活的點滴、中國航空航天的發展歷程以及未來願景,從中體會到國家航天科技日益強大,更對航天員沉着冷靜、堅持不懈覺得由衷敬佩,認為此番交流啟發本港青年科研人員「要繼續努力,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

今日在理大賽馬會綜藝館舉行的「與大學師生對話」活動有約700名理大師生參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宏,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劉伯明,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董光亮等均有出席。會上,楊宏、劉伯明及董光亮,與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副主任吳波等,就航天科技、航天員訓練及太空生活三個範疇,在台上即席與理大學生對談交流。

多名理大科研人員及學生都對是次交流深受感動。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航天器系統工程師林浩一是容啟亮團隊一員。該團隊有份研發曾助力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表面採集土壤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以及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援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

他在會後受訪時分享分享道,「在月球表面採集土壤,國家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理大的團隊去做,是對我們極大的信任,整個團隊也是用了約10年的時間去努力攻克難關,取得如今的成果我們很開心。」

透過航天員們分享在中國空間站生活的點滴、中國航空航天的發展歷程以及未來願景,林浩一體會到國家航天科技日益強大,「這對我們的團隊也是極大鼓舞,大家要繼續努力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他說,從是次交流了解到航天員在空間站使用跑步機跑步時,空間站會有振動,雖然這個現象是安全的,但對科研人員來說,亦對將來技術的開發有啟發。

理大建築及環境學院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生陳龍,是吳波團隊中一員。該團隊曾參與研發創新的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協助選取月球及火星着陸點,陳龍參與了「嫦娥四號」及「天問一號」着陸區選取及評估工作。

身為航天迷,陳龍見到航天員的激動心情,在交流中漸漸化為由衷的敬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航天員分享出艙後,在太空艙外面維修空間站時面對的困難,當時要將一個部件插到太空艙上卻做不到,望着漆黑的太空,一個人有點緊張,但仍然冷靜分析,最終順利完成任務。「這種沉着冷靜、堅持不懈的精神,鼓舞我們在面對不同困難時,都要全力以赴克服困難。」

從航天迷到參與國家航天工程,陳龍感恩自己的「航天夢」正一步步實現,像許多前輩一樣,他未言當中艱辛。談到自己的夢想,他笑言希望日後有機會做載荷專家,將團隊的研究帶上中國空間站,「為了以後能夠上太空,我聽航天員的分享,除了做研究之外,我還要加強多方面的學習,平常也要多做些鍛煉。」

理大人文學院中文及雙語學系四年級生呂浩晴,平時少有機會能參與科學相關的活動,形容這次與航天員對話是「千載難逢」,她平時也會關注航天員在太空的生活,例如可以吃到哪種水果等等。她在交流期間得知航天員在太空站生活時,會以水平線浮游、寫毛筆字,十分有趣。她希望日後可以有機會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貢獻,包括幫忙做些翻譯或文書的工作。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