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上世紀八十年代踏入體育傳媒這一行,在電視台工作,第一次轉播一場甲組足球賽事,當時是3部攝影機拍攝,同事指導拍攝足球賽最少或者應該說最基本是3部攝影機,當然愈多愈好,更能多角度地把比賽及現場環境、情況帶到觀眾眼前,有時大賽或決賽足球賽事,更會用到5部或7部攝影機,當然每一部機我們都會根據先後重要次序安放於不同位置,因為每一項體育活動都有他們拍攝文化,每部攝影機的擺放位置都有講究之處。
當年公司派筆者到外地學習做奧運等大型體育節目時,被導師問及「你們在香港轉播一場足球賽事,會使用多少部攝影機」?我回答7部,導師再問如何安放?我也一一回答,他也點頭對位置表示滿意,但隨即表示,他們轉播英格蘭足總盃是用23部攝影機拍攝,並指導這23部機會如何安放在球場哪些最佳位置,當時真使我們大開眼界,覺得世界真的很大。其後在工作上處理的足球賽事,最多也只有機會使用13部機,以足球賽事而言也不少了。拍攝比賽使用多少部機,當然是拍攝效果,但在香港最重要是成本控制,八九十年代一部轉播車加上攝影機少說也要接近1,000萬港元,其後TVB於2010年購入HD高清轉播車更要6,000萬港元,可見經營一間電視台真不容易。
社會進步,行業也應該進步,上次提及今年澳門賽車由我們八十年代用13部攝影機製作轉播,到現在澳門電視台(TDM)用接近40部機,可見他們也不停進步。但目前香港體育電視製作卻有退步的跡象,可能是經濟影響,也可能有些轉播沒有要求,有畫面就算。筆者因為職業病,睇比賽都會很留意比賽各方面製作,本星期有場體育賽事,電視製作好像是網台製作(多使用業餘電視器材),網台製作主要受眾是手機或電腦用戶,與電視效果比必然不理想,電視台還要「谷大」畫面才勉強可以出街,可能是成本問題才用這方法製作吧。
奧運是全世界最大型體育電視製作,每一屆製作費達幾十億美元,用4年時間去籌備。每一項體育項目都不盡相同,因此要經過製作人、導演、轉播經理、場館技術經理、技術工程師、後勤經理等進行詳盡製作會議,並與賽事主管等開會討論研究,才能取得最好轉播效果,製作人才能把攝影機放在場館最佳拍攝位置。所以體育電視轉播其實是個巨大系統工程,需要各有關團隊共同努力工作,就算是單一體育項目,也希望體育傳媒人做好這傳播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