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呆呆

廣東人講究藥食同源,「冬吃蘿蔔夏吃薑,不找郎中開藥方」是家中老人常念叨的一句諺語。

又到吃蘿蔔的時節,作為吃貨自然不會辜負這應季的食物,買了鯽魚和白蘿蔔回家,將鯽魚慢火煎黃,鍋中倒入滾水,中火滾一陣,放入去皮的蘿蔔絲煮熟,加幾粒枸杞子,湯裏撒上葱花,趁熱喝一口,便忍不住讚上一句:和味!

削下的蘿蔔皮是不會浪費的,前些天正好做了一罈四川泡菜,便將蘿蔔皮泡進罈子裏,兩三天後就能吃上「卜卜脆」的泡菜。一面整理罈子裏醃的泡菜,一面想起那句廣東人數落別人的話:「你估你係咩新鮮蘿蔔皮」。廣東人「為食,識食」,還喜歡用食物罵人,有朋友說,千萬別和廣東人吵架,因為他們分分鐘能把你罵到餓。

叉燒是粵菜裏的經典代表,但是幾乎沒有哪個廣東小孩沒被「叉燒」過,因為幾乎每個廣東父母都會罵這句嫌棄自家孩子的話:「生嚿叉燒好過生你」,小孩子被父母威脅「信唔信我藤條炆豬肉」更是家常便飯;嫌棄或者取笑朋友的時候會說「你那大番薯」或者「成碌葛咁」,煲糖水的番薯和煲湯的粉葛在廣東人眼裏都是笨笨的傻傻的,沒那麼笨與傻的,會升級為「你條蛋散」和「你條粉腸」……

中國廣電史上播出時間最久、集數最多的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給幾代廣東人帶來了許多歡樂,它的主題曲歌詞裏,來自上海、河南和法國的外來媳婦分別唱「公公婆婆坐客堂,望着俺們心發慌,大紅花轎I love you」之後,那句「最怕日日要煲靚湯」一蹦出來,就能肯定這些媳婦是在廣東家庭裏了。電視劇裏的煲湯家庭自然是和和美美的,電視劇外,走不到最後分手的卻是很多,喜歡煲湯的廣東人把分手稱之為「掟煲」,就連十分浪漫的如今已經非常普遍的姐弟戀,也被「煲老藕」這道老火靚湯取而代之。

廣東人的吃貨屬性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到了極致,看起來似乎很俗,然而廣東人對味道的理解卻極雅,他們形容食物很有古意。說「爽口」,《增廣賢文》裏早就寫到「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過恐生殃」;又說「滑口」,《周禮·天官·食醫》裏提到調味的原則:「滑者,通往利也,所以調和五味」;《禮記·內則》記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由此,廣東人讚嘆美食的最高境界便是「和味」。

被廣東人罵得多了,會讓人有把自己吃掉的衝動。為食的廣東人還真如此,吃煲仔飯、老婆餅、人頭飯都不過癮,終極吃貨狠起來連自己都不放過,要「食自己」。當然,玩笑歸玩笑,「為食」並非好食懶做,而是真的要「食自己」,自食其力才是真正的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