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上周指出,過去3年全港中小學向局方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數字,分別為21、25及25宗,而截至今年10月就已有27宗,數字有上升趨勢。
中學生在疫情期間,只能在家上網課,基本上沒有校園生活,更遑論可學到人際關係的技巧和經驗。一旦回到校園,自然少不免增加被師長當眾耳提面命,或與同學比較成績、互相取笑甚至遭欺負的機會;對於這些校園常見的逆境,習慣上網課的學生,自然一時未能適應,壓力遂生。這些壓力理應不致尋死,但青少年自殺一個也嫌多。事實上,自殺數字只是浮面的冰山一角,其更深層潛藏的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文公子上星期六出席了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主辦的「SOUL Nice To Meet You精神健康守護者體驗工作坊」,據負責人透露,上月該社已處理了17宗意圖自殺個案,接近過往一年的總數,可見青少年意圖自殺有急增趨勢,情況嚴峻。
活動一位講者、童軍知友社總監陳立基先生指出,自殺與精神健康關係非常密切,為了解情況,該社於今年第三季進行了一項「中學生精神健康問卷調查」,邀請中一至中六學生填問卷,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是次合共收回有效問卷2,005份,相信結果相當有代表性和參考價值。
據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一成受訪中學生在過去一個月有自殺念頭,女性的問題又比男性嚴重,女性有16%,男性則為7%。而有自殺念頭者,八成不會與朋友或家長分享。此外,有過半數中學生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其中有約七成感到焦慮、容易苦惱或動怒、憂鬱與自卑;另有六成就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問題;年級愈高,問題尤為普遍。
調查統計雖管窺蠡測,但受訪的人數愈多就愈具代表性。如果一成中學生有想過自殺,以現時香港約有30萬中學生計算,就有3萬個潛藏的學生自殺炸彈要拆除。
危機臨頭,有何好橋?童軍知友社建議推動「青年人精神健康友善社區」。一方面,加強青少年學習「自我關懷」,及早辨識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在有需要時懂得如何及向誰求助。另一方面,鼓勵家長、朋輩和教師,主動關懷身邊的青少年,更可接受及早辨識青少年情緒需要和危機的相關培訓,以達至及早辨識、介入並支援,可有助阻止悲劇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