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南城牆夯土遺蹟。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金中都遺址地理位置
◆金中都遺蹟考古發現。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金中都馬面遺蹟西南拐角。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金中都城遺蹟附近的文物。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金中都城遺蹟。 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金中都城遺蹟附近的文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一眼八百年」 考古發掘為北京城市變遷研究提供新依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北京建都8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5日在京舉辦,多位專家現場分享了金中都遺址發掘的最新進展。專家們認為,金中都遺址發掘出的金中都外城牆、馬面、護城河、順城街道路等為認識北京城市變遷提供依據,實證了北京從城到都的轉變。金中都城遺址公園對外開放2.6公頃,將文物展示、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融合,全民共享文物保護成果。在金中都城遺蹟鳳凰嘴,專家們感嘆「一眼八百年」,期待文物遺蹟被更好保護利用,讓後人現場感受中華歷史文明的源遠流長。

公元1,153年,金王朝將都城從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遷至燕京(今北京市),定名「中都」。北京首次成為北方王朝的都城,到2023年北京已建都870周年。歷經風雲變幻、王朝更迭,古都北京呈現出大國都城的萬千景象,成為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古代建都史轉折點

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丁利娜看來,金中都是中國古代建都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此前,北京是中國北方的一處邊防重鎮或是陪都,而此後,北京成為歷朝歷代都城的不二選擇」。2022年至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豐台區萬泉寺村產業項目用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金中都城內一條重要的南北向道路遺蹟,「這條道路寬約20米,從所在位置、道路規格以及使用和沿用情況來看,初步推測是端禮門門內大街,為進一步探尋端禮門的準確位置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依據。」

考古成果展呈現形制布局等內容

一眼八百年,金中都遺址的發掘工作一直備受關注。丁利娜介紹,近十餘年來金中都城各類遺蹟陸續被揭露:首次發掘了金中都外城牆、馬面、護城河、順城街道路等,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在麗澤金融商務區一帶發現多種形制、不同規格的金代道路數條,以及房址、水井、灰坑、灰溝、灶址等生活居址相關遺存等,為進一步探討金中都的街巷與里坊布局提供了新素材。「發現的唐代、遼代及明清等各時期的墓葬遺蹟,為深入認識北京城的城市變遷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新依據。」

為讓全民共享歷史文物保護成果,北京豐台區以弘揚古都文化為核心,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開展多元化主題活動。該區與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金中都水關遺址)等單位合作承辦「都城肇始——紀念北京建都 870周年考古成果展」,全方位呈現金中都的形制布局、社會生活、京畿形勝等內容。研討會上,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楊志國介紹,展覽展現了豐台城牆考古成果、金代貴族烏古論家族墓等出土文物、盧溝橋等金代歷史遺蹟,充分展示豐台區金代歷史文化底蘊。

遺址公園目前對外開放2.6公頃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正在建設的金中都城遺址公園通過園林景觀、建築小品、空間設計等現代景觀語言對金代歷史文化進行再現和闡釋,目前公園15.02公頃建設面積已主體完工5.6公頃,對外開放2.6公頃。金中都城遺址公園將結合城牆遺址「L」形走勢位置,以「千年對話、古今交融」為理念設計建設。金中都城遺址公園將帶狀場地分為遺址保護帶、商務休閒帶和自然綠化帶三部分,分別採取折線、留白和曲線三種形式,對應城市、歷史和自然三個主題。「三帶」中融入文化元素,從北至南分為河、門、城、坊、藝五個區域,從金中都的河城體系、中原文化延續、城牆夯築技術、里坊街巷特色、戲曲文字工藝等方面,通過園林景觀、建築小品、空間設計等現代景觀語言對金代歷史文化進行再現和闡釋,構建出歷史、文化、生態多元一體的「北京建都之始的全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