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和爺爺李興時同台表演。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濟南皮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李娟的高祖父李克鰲從山東鄒縣老家挑着皮影箱子來到濟南,至今已有108年。

李克鰲的師傅是皮影戲藝人張盛旺,自河北灤縣一帶學藝後常年在鄒縣表演。李家當時做饅頭生意,李克鰲晚上不忙時喜歡去看皮影戲。一來二去就拜張盛旺為師,愛唱梆子戲的他嗓子比師傅還好,業餘時候常隨師傅演出。張盛旺是個還俗的和尚,孑然一身的他晚年在李家病逝,臨終前把用以謀生的皮影戲箱子鄭重交給李克鰲。

1915年,鄒縣受災,李克鰲舉家遷至濟南。起初是走街串巷表演皮影謀生,至20世紀30年代末,李克鰲在人民商場附近建起自己的皮影戲院,起名為「增祥茶園」,鼎盛一時。解放後,濟南成立向群皮影社。1955年,濟南皮影第二代傳人李福增、李福祥代表山東到北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匯演,獲得優秀演出獎,並到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演出。此後,第三代傳人李興時和其叔父曾受邀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表演抗美援朝內容的皮影片段,亦為《小小飛虎隊》、《吳訓》、《闖關東》等電視連續劇錄製皮影片段和說唱皮影調。

改革開放以後, 濟南皮影戲在趵突泉、人民公園等地連年演出,每年平均近百場,觀眾總計60萬人次。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次年第三代傳承人李興時被評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濟南皮影戲的發展歷程中,先後融入山東梆子、琴書、大鼓等地方曲藝元素,深受當地父老鄉親的喜愛。